ID: 22407715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2-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8次 大小:855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2025,学年,高一,学期
  • cover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须在答题卡和试题卷上规定的位置,准确填写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确认无误后,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规定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或写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科学的昌明起源于一个又一个好奇和提问:“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会出现什么改变?”“还有什么可能?”“那个没有被问出来的问题是什么?”提问—假设—证明—新知,人类的认知图谱不断扩充着。真理是成功的假设。地理大发现,生物进化论,蒸汽机的鸣响,飞行器的诞生,人们潜入海底,遨游太空……还有那些始终困扰我们的问题:宇宙的起源,意识的产生,生命的密码……人类对世界的探究从微观世界到浩瀚宇宙,问起来就没完没了。不是说宇宙是无限的吗?而宇宙又在膨胀着,那么它的外面又是什么呢?所知越多,问题就越多。这就像一个圆圈,直径越大,接触的未知领域就越大。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双翅膀。自然科学往往引导我们寻找唯一正确答案,但一涉及文化和艺术,答案常常是不确定的、开放的。艺术家们并不急于提供答案,他们甚至鄙视轻率的结论,而更热衷于呈现人性的矛盾和人类的困境。即使盲信让人幸福,提问让人痛苦,他们也选择后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金代的元好问看到大雁殉情而发出这样的感叹;“当你站在我面前,看着我时,你知道我心里的悲伤吗?你知道自己心里的悲伤吗?”卡夫卡可是一个执着的人;“活着还是死去,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无从抉择;“你到底是什么人物?有一种力量,它总是想作恶,又永远想造福。”歌德长诗里的浮士德自我叩问……人类以创作对抗孤独和死亡,又因为最终无法逃脱而拥有某种悲壮。 什么是艺术?不同时代人类的回答大相径庭。毕加索的《梦》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展现的美有什么不同?安迪·沃霍尔的《布里奥盒子》,杜尚的小便池凭什么被称为“艺术”?摄影术出现后,人们问:“绘画已死吗?”人工智能软件“创作”的肖像画出现在拍卖市场,人类的艺术是否又死了一回?倒是中国艺术家徐冰说得干净利索:“你生活在哪儿,就面对哪儿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艺术干预生活的方式就是提出问题,而宗教和哲学试图回答问题。 最简单的提问,回答起来却最费周章。要回答“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需要搬出整部宗教史和哲学史。当佛陀还是悉达多王子时,他看到人间生老病死的诸多苦难,就问:“如何才能消除痛苦与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为了回答这一个问题,他抛弃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离开了父母妻儿,用了六年的时间艰苦修行,形销骨立,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质疑权力常常是叛逆的开始。陈胜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先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问:“卢梭先生所宣扬的人人生而平等,如果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女性,还算不算真正的平等?”青年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马丁·路德·金设问:“我们为何不能再等待?”并且自答道:“因为忍耐的杯盏已经溢出,人们再不愿被投入绝望的深渊。”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往往来自一个个不肯向常规就范的倔强的提问。 (摘编自杨澜《〈提问〉序篇》) 材料二: 我们希望学生有视野、要用功、要发问,这是很重要的训练。有视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