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4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教学设计 课题 7.4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单元 第七章《运动和力》 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内容分析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是学生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测量以及常见力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力的合成规律的新内容。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归纳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022新课标要求 2.2.4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学习 目标与核心素养 1、明确合力和分力的概念,认识什么是力的合成,掌握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能准确计算合力大小并确定方向。(物理观念) 2、深入理解等效替代法在力的合成中的应用,能从力的作用效果角度进行思考。学会运用合力知识对生活中力的大小进行间接判断。(科学思维) 3、探究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成的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准确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出两个力方向相同或相反时力的合成情况以及合力方向的规律。(科学探究) 4、通过合力与分力、力的合成的学习,知道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与力息息相关,树立 “让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科学态度与责任)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为理解合力与分力奠定了一定基础 。然而,此阶段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理解等效替代法存在一定难度,难以将生活实例与理论知识建立紧密联系。同时,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有待提升,可能在判断合力大小与方向,尤其容易忽略方向相反时二力合成的情况,因此需要教师通过作图分析物体分力的不同情况,合力会有什么不同,从而使学生们更严谨学习力的分析。 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概念;2、理解等效替代法;3、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包括方向相同和相反时合力大小和方向的确定 难点 1、对等效替代法的深入理解和应用;2、灵活运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弹簧、刻度尺、滑轮、铁架台、细线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日常生活中,物体常常受到两个或多个力的作用,如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正在滑滑梯的小朋友等,因此为了方便研究,引入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合力与分力 结合课本图示同一桶水,可以被大人提起,也可以被两个小朋友提起 结合图片,对水桶进行力的分析,发现水桶在大人提起或两个小朋友提起,水桶受到了作用效果都相同 引出更多生活中的例子,如驴拉车与两个车夫拉车、一个大人推货物与两个小朋友一起运货物等现象,从而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时,如果能用另外一个力代替它们,并且它的作用效果与原来那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在物理学中,把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同时说明力的合成中的注意事项 知识点二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在复杂的力学分析问题中,我们初中阶段只着重学习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问题。 展示并演示活动1内容,探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二力合成” 进行实验,并与学生一起获取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与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合=F1+F2 展示并演示活动2内容,探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二力合成” 在实验中获取数据,分析总结实验结论: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与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