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分值:63分] (选择题1~9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2023·青海西宁月考)2021年6月25日,全长435千米的拉林(拉萨至林芝)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下图是“拉林铁路桥梁隧道相连处景观图”,图中江边公路是拉林公路。据此完成1~3题。 1.造成拉林铁路桥梁隧道众多的原因是( ) A.高寒缺氧 B.风力强劲 C.地势起伏大 D.地层不稳定 2.图示拉林公路走向呈“S”形是为了( ) A.降低路面坡度 B.减轻洪水威胁 C.避开断裂带 D.避开泥石流 3.拉林铁路开通后,拉林公路营运变化表现为( ) ①远程运量增多 ②远程运量减少 ③短途运量增多 ④短途运量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诺邓河和澜沧江支流沘江交汇处,沘江绕了一个“S”形的大湾子。在这个大湾子中,北部有庄坪坝子,南部有连井坪坝子,两个坝子组成了似道教太极中“阴阳两仪”的两个鱼形图案,形成了天然“太极图”的奇妙景观,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在这个天然“太极图”中,“S”形河曲发育在东西距880米、南北距1 000米的盆地中。下图示意沘江大湾子“太极图”的奇妙景观。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聚落分布于坝子地势较高处,是为了( ) A.地处阳坡,获取光照 B.位居高处,凉爽通风 C.防御洪涝,少占耕地 D.节省土地,就地取材 5.图中的大片耕地位于( ) A.河流侵蚀岸 B.河流堆积岸 C.河流的凹岸 D.地势较高地带 鱼鳞坑是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7.鱼鳞坑有利于物质的( ) A.风化 B.侵蚀 C.搬运 D.堆积 下图为“四世纪以来上海海岸线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造成四世纪以来上海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浪侵蚀 B.流水堆积 C.地壳抬升 D.填海造陆 9.近年来,该地海岸线变动的速度减慢,其主要原因是( ) ①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 ②三峡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③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④人类对滩涂大规模开发利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选择题10~14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挂壁公路(下图)是在峭壁上开凿而出的奇险公路,为了方便施工和开通后取自然光照明,挂壁公路多贴壁而凿,相隔十余米旁开一侧窗。挂壁公路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山区交通难题,还产生了“特殊效应”,使挂壁公路成了真正的“致富路”。据此完成10~11题。 10.挂壁公路旁开侧窗,但在侧窗之间保留侧壁的主要原因是( ) A.减少施工量 B.防止山体崩塌 C.降低施工难度 D.保障出行安全 11.挂壁公路产生的“特殊效应”最可能是指( ) A.改变当地生态环境 B.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C.创造新的旅游景观 D.促进当地资源开发 (2024·浙江舟山开学考试)吐鲁番市西南大约13千米有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汉代城市遗址,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的河心洲上,该河心洲为一处黄土台地,四周崖岸壁立,台地上是一座没有城墙、没有树木的废弃城池,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下图为“该城遗址所在区域景观图”。据此完成12~14题。 12.该城所在河心洲的成因是( ) A.地壳抬升 B.泥沙淤积 C.风力侵蚀 D.洪水冲蚀 13.古人把城址选择在台地上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农耕 B.便于商贸 C.军事防御 D.取水方便 14.该城不是用一砖一瓦垒起来的,而是一寸一寸硬掏出来的,是因为有良好的( ) A.气候条件 B.技术条件 C.土质条件 D.地形条件 15. (2023·江西宜春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曲流景观是大自然的杰作,曲流又称河曲,是指河道弯曲,形如蛇行的河段,多见于河流的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