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08435

8.2《登高》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2-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7次 大小:339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4-2025,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8.2《登高》练习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由高处而及远处,展现诗人登高所见,照应诗题,凸显出境界的空阔。 B.颔联两句,诗人从俯视的角度描写落木和江水这两个夔州秋天的典型意象。 C.只有“万里悲秋”相伴,又是“独登台”,诗人的漂泊游离之苦不言自明。 D.这首诗的前后四句各有侧重,前半部分侧重于写景,后半部分侧重于抒情。 2.有论者认为这首诗“起于‘悲’也终于‘悲’”,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着重刻画登高所见景物,声、色、形、态构成了悲凉的秋景图,“哀”字为全诗定下了“悲秋”的基调。 B.颈联是对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万里”“百年”又从时空两面拓展了诗境,把久客之情融入高远雄浑之境。 C.尾联写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断饮,艰难苦恨是指国家多难,这是诗人潦倒不堪的根源,忧国伤时之情跃然纸上。 D.沉郁顿挫是杜诗典型的风格:“沉郁”指思想感情上的深厚凝重,“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音调上的抑扬。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登高”诗中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练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叠音的手法,借“落木”和“长江”喟叹时间无穷,而生命短暂,人生迟暮。 C.颈联的“万里”“多病”写自己远离故乡,身体衰疾,表达羁旅漂泊之情,感慨自己疾病缠身。 D.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结尾的“艰难”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6.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①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②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②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高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极富象征性的意象,“落木”是古代文人喜欢用的典型意象之一。 B.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长江,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 C.全诗起承转合,一气呵成,由秋及人,有感而发;沉郁顿挫,被誉为“古今七律之冠”。 D.全诗对仗工整,是典型的近体诗,这点不同于《短歌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等古体诗。 8.读书小组要为本诗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悲;乙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意象·意境。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南 征[注]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