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08852

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日期:2025-02-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7次 大小:4293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及作用,了解影响物候现象的主要因素。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等说明顺序的作用。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导入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学习八下第二单元。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恐龙无处不在,甚至曾经踏足过南极大陆,松散的沙子也可以变得极为致密。这些现象或是司空见惯,让人觉得理所应当,或是出人意料,令人费解,而他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这是我们在部编教材学习里第一次接触事理说明文。本单元课文共有 4 篇,分别是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 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他们不仅为我们打开了求真求实的科学大门,而且还将为我们带来新的阅读体验。 二、不同文体的思维价值 在我们正式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初中现代文阅读的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从小学开始到七年级,我们都在阅读的,记叙文的写作阅读,都依靠形象思维。到了 8 年级的时候,我们新增了一种文体,叫说明文,它的阅读和写作都依靠初级抽象思维。 8 上的时候,我们学习了事物类说明文,大家是否还记得哪个单元?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是不是还历历在目?到了 8 下的时候,我们要学习事理说明文,他对抽象思维的依赖比事物说明文更高一级,难度也更大。九年级的时候,我们会学习一种新的文体,叫做议论文,他的阅读和写作都依靠更加高级的抽象思维,难度也更大。 三、了解事理说明文 1.什么是事理说明文关于什么是事理说明文,目前,没有权威的定论。根据文章内容,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事理说明文是以分析客观现象的因果关系、本质,介绍科学原理、程序等为主要内容的说明文。客观、科学、准确是事理说明文最突出的特征。2.事理说明文的学习价值①了解科学常识②提高提取、归纳、概括、理解信息的能力③培养严谨、规范的逻辑思维④更加深入地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作用⑤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艺术性⑥培养科学态度与人文情怀。这 6 方面的学习价值也可以概括为三方面的价值:一是科学价值,二是艺术价值,三是思想价值。下面我们开始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四、作者介绍 竺可桢(1890.3.7-1974.2.7),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现代地理学、气象学和物候学的奠基人。1910年,他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竺可桢学术著作颇丰,享有国际声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2008年11月16日,他被评选为“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 五、研读1-3段 读完这篇文章的题目,大自然的语言,你是不是感到有点奇怪?大自然有语言吗?有,他跟我们说了些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听懂大自然的语言?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了解竺可桢先生所做的科学解说。请你重点关注他是怎么把复杂抽象的东西说得明明白白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1-3段,概括主要内容,思考作者是怎样引出物候及物候学的概念的。提示:①作者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②使用这样的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预设:第1段:列举四季物候的变化。第2段:列举大自然的语言。第3段:引出物候及物候学概念追问:下面我们来研究作者是如何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的。预设:第一段列举了一系列物候现象,第二段进一步说明有些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关系。古代劳动人民也发现了这个秘密,并据此来安排农事,使自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