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州2025年高三复习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B ( ②中,说“格律诗兴起于唐代”是错误的。根据材料一第4自然段,“ 用“格律诗”这个名词来表示唐代兴起的律诗,这恐怕是现代人开始的错误概念。”③中,说“齐梁体以讲究平仄、对偶为特征”是错误的。根据材料二第1自然段,“所以从齐梁开始,诗歌逐渐就走向了格律化,到初唐时就形成了‘近体诗’。所谓近体,是相对古体而言。古体诗不讲究平仄也不讲究对偶,近体诗讲究平仄和对偶。”材料一第4段中有“在唐人观念里,无论汉魏、齐梁,都是古诗”。以上两句互证,得出齐梁体是古诗,“讲究平仄、对偶”不是它的特征。) 2.D ( A项以偏概全,陈述是“唐代诗人”的看法,南宋诗人并不认同。B项强加因果,前后内容没有因果关系。C项曲解文意,材料二第1自然段先举了《易经》的《乾》中对偶的例子,又有“而到了六朝的时候,对偶就成了很多诗人自觉的追求”一句,说明并不是“六朝时期,对偶开始走进诗歌中”的。) 3.C (主次颠倒,“材料二侧重从吟诵角度说明律诗的特征及其发展过程”错误,材料二是从律诗特征及其发展过程的角度说明吟诵的基本规律的。) 4. ①第一处“反省”是就“平仄”(或“汉语四声”)而言的。指到了齐梁时期,受梵文影响,人们发现诗句的读音有平仄间隔才好听,因此将“汉语四声”规律利用到诗歌创作中。②第二处“反省”是就“对偶”(或“语言文字”)而言的。指虽然在《易经》卦辞中已经出现了对偶的形式,但是其作者并没有对这种“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并推广应用。(答对一点得2分。) 5. ①从“格”的角度看,“格”是指诗的风格,杜甫诗歌的总体风格是“沉郁顿挫”。《登高》作于杜甫晚年,漂泊夔州之时,现实主义的风格、忧国忧民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要读出饱满的情绪和深沉的情感。 ②从“律”的角度看,要把握平仄声音的规律,注意节奏的停顿。《登高》一诗押韵的字有“回”“来”“台”“杯”,韵脚应重读;除结尾韵字以外,节拍要落在每句的第二、四、六字上,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依据两个角度,结合文本阐述“格”“律”的内容各1分,举例说明各2分。) 6. C (A.“也因为父亲对李进高考失利的失望,想让他体验生活的艰辛”错误,文中没有表现出父亲对儿子高考失利的失望,捡牛粪是贫寒家庭的父子俩的日常劳动。 B. “想着有了这笔钱就可以让儿子复读,通过高考成功‘展翅高飞’了”错误,情节发展到这里,李进爹还没有想让他复读的想法。D.“李进爹被儿子的快乐感染到”错误,除了觉得儿子的“样子挺稀罕人的”,更重要的原因还有觉得儿子“很有爱心”。) 7.D (“‘大雁’象征‘李进’,‘快飞’表达了主人公对自由的向往”理解有偏颇。从象征层面看,“大雁”象征着李进这样的不甘失败的人,“快飞”象征着受到挫败者能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从主旨层面看,“大雁快飞”寄托了对所有遭受挫折而心怀希望的人的美好祝愿。) 8. ①“意想不到的结局”指的是李进原本以为会因为放走大雁“免不了一顿打骂”“复读的事没有指望了”,然而没有想到,父亲竟因此同意他复读,一个“啊”字写出了他的惊讶。这个结局也让读者“意想不到”,引人深思。 ②“李进的眼泪立刻涌了出来”,表现了李进的感动和激动。一方面因自己放飞大雁赢得了父亲的认可和支持而感动;另一方面,父亲同意复读,李进得偿所愿后欢喜而激动。“眼泪”承载了父爱、理解、善良、感恩等多元主题。 (答出1点得2分,2点得4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突发事件”是父子俩在路上意外发现了一群被冻“死”的大雁,后来发现大雁竟然还活着。(2分) “突发事件”的作用: ①推动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