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0 25 高考一轮复习 第一模块 中国古代史 专题二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 —秦汉史(公元前221年-220年) 第一讲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国家治理 ———秦朝 第二讲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国家治理 ———西汉与东汉 目 录 catalog 考 情 分 析 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近年高考低频考点,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浙江卷命题较为频繁,多为非选择题 2.情境设计:利用文献、考古资料,考查秦统一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如(2023·湖南卷,2)秦王用人与六国不同;(2023·6月浙江选考,3)秦朝国家治理模式形成。或者从史学理论角度关联秦代历史事件,如(2023·湖北卷,2)史学家对项羽的不同认识;或者利用新材料,创设情境,与汉代关联考查,如(2022·山东卷,2)相马术;(2022·湖北卷,2)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2020·全国Ⅱ卷,24)角抵 3.核心考向:秦统一的背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国家治理 专题二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 —秦汉史(221B.C-220A.D) 总体特征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发展;郡县制成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 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铁犁牛耕推广到全国,农业生产力不断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发展,汉代田庄经济兴起;手工业较发达,领先世界;商业发展,政府对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农抑商政策强化;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经历了从推崇法家、奉行黄老思想到汉武帝尊崇儒术的演变,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佛教传入,道教兴起。文学艺术(汉赋)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造纸术等发明。 第三讲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国家治理 ———秦朝(前221—前207年)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中外历史纲要上) 2.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了解秦朝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选择性必修1) 梳理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考点一:秦的统一 条件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课本(纲要上P14)分析秦为何能完成统一? 策动第一次大革命的是秦国的领导人。秦地处中国西北部的渭河流域,这一地理位置本身有助于秦获得胜利,因为渭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难进易守。秦统治者可以进攻东面的其他国家而无后顾之忧。地处边远地区的位置也使秦军队由于经常要对蛮族作战而处于战备状态。事实上,秦人是最早用钢制武器取代青铜武器、用骑兵取代战车兵的中国人。秦胜利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公元前318年,秦占领了四川的产粮大平原,这大大地扩大了秦的地盘、增强了秦的力量,使秦与中国其他国家的关系有点如同早先马其顿与诸希腊城邦的关系那样。最后,秦统治者是些能干而又野心勃勃的现实主义者,率先应用法家学说,将所有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上。凭借上述这些有利条件,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地理位置: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 雄厚。 主观努力: 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商鞅变法: 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1.时代背景 民心所向: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发展: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华夏认同: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华夏族壮大,为统一创造条件 2.秦国优势 (2023贵阳·统考)“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