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09624

第2讲-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日期:2025-04-0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228185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一轮,纲要,历史,中外,必修,2019
  • cover
(课件网)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2讲 考 情 分 析 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高频考点,主要是选择题,较少涉及非选择题 2.情境设计:引用思想家、名人观点主张、文献记载、利用考古发现创设学习情境。如(2023·全国乙卷,24)孟子关于小农经济的观点;(2023·全国甲卷,24)孔子编写《春秋》;(2023·江苏卷,1)晋国和好诸戎;(2022·全国甲卷,24)老者歌体现思想;(2022·山东卷,1)田齐法家主张;(2022·北京卷,1)国字山墓葬;(2022·湖北卷,1)曾侯乙墓;(2022·广东卷,1)表格形式考查史学理论 3.核心考向: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华夏认同等 第二讲 社会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 时空定位 第二讲 社会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 时空定位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时间起止与孔子编订鲁国史《春秋》时间相当得名;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因此时诸侯国之间不断攻战而得名。也因刘向编注的《战国策》而得名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战国七雄” 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 三家分晋被视作春秋战国分水岭。这两件事标志着“礼崩乐坏”达到新的烈度,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总体特征:中国社会转型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分裂、大动荡、大争鸣、大变革、大发展时期 (1)政治:诸侯争霸,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变法运动的兴起,贵族分权体制向官僚体制过渡,分封制向中央集权过渡,开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新局面。 (2)经济:耕作方式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发展为封建土地私有制;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到小农经济。手工业从“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工商食官制度走向瓦解,重农抑商政策逐步确立。 (3)文化: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学术领域异常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科技、文化、艺术取得重要成就,出现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开始形成。 (4)民族:中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融合加强,华夏认同的观念增强。 第二讲 社会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中外历史纲要上) 2.掌握政治体制、选官制度发生的变化,成文法的产生,德治与法治之争,户籍制度的产生。(选择性必修1) 3.掌握食物生产、生产工具、商业、城市、交通等发展史实。(选择性必修2) 4.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选择性必修3) 一、政治大动荡 社会大变革 目录 CONTENTS 三、经济大发展 二、民族大融合 四、社会大转型 五、文化大繁荣 梳理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一、政治大动荡 列国纷争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天子适诸候曰巡狩,诸候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同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移之。 ———《孟子·告子》 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到了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