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20880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共38张PPT)

日期:2025-04-05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0次 大小:321336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3课,中华,文明,起源,课件,38张
  • cover
(课件网) 1、分别写出A、B房屋的名称,并写出居住的人类代表。(8分) A B 2、写出A、B房屋分别代表中国哪个方位的原始房屋类型,并说明不一样的理由。(6分) A: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人居住 B: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居住 A:南方,B:北方。 理由:南方气候湿润,雨水多;北方气候干旱,风沙多。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课标: (1)知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知道炎帝和黄帝等古史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三皇五帝 女娲伏羲氏 祝融氏 神农氏 黄帝 唐尧 虞舜 远古传说是靠世代的口述而流传的,常常听到的“三皇五帝”就是那时杰出的首领代表。 颛 顼 zhuān xū 帝喾kù 黄帝像 炎帝像 炎帝归顺黄帝,结成炎黄联盟。 阪泉之战 炎黄联盟打败蚩尤, 黄帝被推举为首领。 涿(zhuō)鹿之战 炎帝、黄帝 ▲陕西黄陵县有一座黄帝陵,每年清明,大量来自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前来祭拜,表达对黄帝的景仰之情。 炎黄部落联盟 华夏族 逐渐形成 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炎帝和黄帝 “人文初祖” 被尊崇为 海内外华人 “炎黄子孙” 自称为 P18 (zhuō ) 华夏族是各民族在交往中融合而成 材料研读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P18 蛇身,鹿角, 马头,鲇鱼须, 鳄鱼腿,鹰爪, 鱼鳞,狮鬃, 金鱼尾。 传位 禅(shàn)让——— 联盟首领传给贤德之人 传位 尧、舜、禹画像砖拓片 从尧舜禹的传说来看,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确定下来 ▲大禹治水画像砖拓片 大禹治水究竟是神话传说, 还是真实历史 ▼西周燹公盨(xiǎn gōng xǔ) 及其铭文。这是目前所知的 最早关于大禹治水的记录。 天命禹敷土 随山浚川 P18 尧yáo 舜shùn 禹yǔ “我们在定义文明、国家或复杂社会时,需要理解其根本特征。按我的理解,其根本特征就是统治(或称社会权力的中心化与制度化),就是在一定区域内行使统治的权力,能够组织人力、物力去行动,创造无政府状态无法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 ———陈胜前《中华文明格局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 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人口显著增长。 大量剩余产品 社会分工的细化 产品交换,私有财产出现 更富有 更贫困 阶级产生 掌握权力,对内统治 生产效率提高 早期国家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P15 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玉猪龙 被认为是龙的最早雏形,是等级、地位、权力的象征。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朝阳,距今约5800-5000年。考古发现墓葬的随葬玉器的多寡与规格各不相同。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相关史事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复原结构示意图 山前长堤 平原堤坝 平原堤坝 谷口高坝 高坝库区 宫殿区 内城 外城 时间: 良渚(zhǔ)古城 距今约5300-4300年 浙江余姚 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外城 良渚古城平面结构图 内城 宫殿区 储蓄区 作坊区 整个古城基本都以泥土堆筑而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约630万平方米。城北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工程,整个古城系统土石方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 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