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极地地区 【基础达标】 1.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 ( ) A.亚洲 B.南美洲 C.南极洲 D.北美洲 2.下列行为不属于科学考察范畴的是 ( ) A.在直升机上发出并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信号 B.多国联合组队穿越南极 C.利用钻孔机从冰层中钻取冰芯 D.某国在南极附近海域捕鲸 我国南极泰山站的房屋采用圆环形外表、蝶形结构和高架设计。读图,回答3~4题。 3.泰山站的房屋设计主要是为了 ( ) A.防止风雪掩埋 B.防御洪水灾害 C.避免动物侵扰 D.适应崎岖地形 4.下列科学研究,不属于南极科考队员科考项目的是 ( ) A.雨林调查 B.冰川考察 C.气象监测 D.天文观测 【能力巩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冰川融化,北冰洋沿岸每年有两个月时间可以通航。北极航线中的东北航道是指穿过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读图,回答5~6题。 5.北极航线中的东北航道与传统航线相比,东北航道 ( ) A.更加便利了中美之间的商贸协作 B.更加有助于“南南合作” C.可以缓解波斯湾的石油运输压力 D.提高了北冰洋沿岸各港口的航运价值 6.东北航道通航的时间段可能是 ( ) A.2—3月 B.5—6月 C.8—9月 D.12月至次年1月 每年南极海域的暖季是南极磷虾的产卵期。几乎所有的南极动物都直接或间接依赖南极磷虾生存。读1996—2016年南极磷虾平均密度分布图,回答7~9题。 7.下列月份,正值南极磷虾产卵期的是 ( ) A.1月 B.4月 C.6月 D.9月 8.1996—2016年,南极磷虾平均密度最低的海域扇区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9.近年来,南极磷虾平均密度明显降低,最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 A.冰川面积增大 B.生物种类增多 C.海洋污染减轻 D.企鹅数量减少 随着交通运输业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南极游”逐渐成为新风尚。下图为南极、北极地区简图。读图,回答10~12题。 10.人们在体验时发现,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其原因为南极地区 ( ) A.纬度更高 B.降水更少 C.海拔更高 D.海洋面积更广 11.两极地区共同的地理特征为 ( ) A.地处中纬度 B.有极昼极夜现象 C.地形以高原为主 D.火山、地震频发 12.前往北极地区旅游可以看到的特有动物是 ( ) A.袋鼠 B.企鹅 C.北极熊 D.大象 【素养拓展】 13.同学们在新闻里了解到我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圆满结束,取得了多项考察成果,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神秘的南极大陆、多样的科考项目、令人惊叹的极地景观,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老师的支持下,同学们对本次南极科考的“考察成果综述”进行了学习。下面是同学们对其中四项成果的探究,请你也加入其中吧!下图示意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位置。 成果一:在赴昆仑站途中,科考队员完成了冰雪剖面物理性能监测、气象站标校和大气环境样品采集等多项任务。 【找一找】在南极地区确定地理位置和辨别方向。 【我的答案】科考队从位于约 (填纬度)的中山站出发,前往昆仑站,行进的方向大致是 。 成果二:在昆仑站,科考队员精确测定了0.5太赫兹观测窗口大气透过率。该站是国际公认的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和天文学观测的极佳地点。 【比一比】与我国其他科学考察站相比,昆仑站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和天文学观测的有利条件。 【我的结论】其有利条件之一是昆仑站的纬度较 。 成果三: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受大气、生物等多要素共同影响。在罗斯海及附近海域,科考队获取了大量海洋生物的研究样本,积累了南极海洋环境长期监测数据。 【议一议】在罗斯海海域开展生态系统调查的目的。 【我的理解】生态系统调查的目的是评估全球 变化及 活动对南极生态环境的影响。 成果四:南极考察每次都要向科考站运输人员和物资。本次共带去了约3 000吨物资,运回155吨建筑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科考队用实际行动保护了南极大陆这块净土。 【想一想】生活垃圾———我们怎么办 【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