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山东科学技术-出卷网-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旧教材中本节要求教学成像的特点、成像原理、平面镜的应用,使学生初步了解虚像的概念。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看,新教材和原来差异不大,增加了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但是,教材在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和信息的记录,领略物理现象中的对称美,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所以,必须把握好这个学习环节,使学生懂得替代法,懂得根据自己的设想去设计和进行实验,从而了解物理的研究和学习方法。 二、学情分析 从认知基础上讲,学生在生活中对平面镜比较了解。然而,对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很多学生会有“物比像小”的错误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实验得出不同结果,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从认知规律上讲,学生在学习了上一节光的反射的知识后,必然渴望了解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但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却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平面镜成像有关的图片,本节课正是利用这一点,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入手,把平面镜成像原理等知识一步步展示到学生面前。 三、设计思路 板块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板块2:启迪思考,探求新知。 板块3:游戏反馈,大显身手。 板块4:回顾总结,畅谈收获。 板块5:课后拓展,知识延伸。 着重指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流程: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并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2.了解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 1.平面镜成像原理。 2.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六、教学方法 教法:实验探究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 学法:猜想验证法、阅读自学法、探究 七、教学资源 演示器材:火柴、蜡烛、平面镜、球面镜、光具座、多媒体课件 分组器材:平面镜、镀膜玻璃、电池、圆顶跳棋、蜡烛、黄粉笔、火柴、格子纸、白纸、铅笔、直角三角板、细棉线。 (增加器材,使学生可以增加选择的机会,可以开拓学生设计思路,也使学生意识到很普通的、常见的物品也可以用来实验。)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苹果 师:几个? 生:1个 师:(把苹果放到镜前)现在,同学们看到几个苹果? 生:两个 师:如果现在你要吃苹果,你会选择吃哪一个? 生:前面的一个。 师:为什么不选择后面的。 生甲:后面的只是苹果的像。 师: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好。我们把镜子之外的苹果称之为“物”,镜子里面的苹果称之为“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板书: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通过观察图片,举例说明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像”的了解,这样既降低了教师解释“像”的难度,又使学生对“像”有了形象、直观的了解。) (二)启迪思考,探求新知 第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特点 师:平面镜咱们再熟悉不过了,小时侯镜中的像就深深吸引着我们的眼光,(播放视频)曾经的你是不是也这么可爱。长大后,我们对平面镜成像的了解又增加了不少。同学们,让我们捧起手中的镜子再来照照自己,前后移后。根据我们的观察,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你觉得你所看到的镜子中的像有什么特点?它和我们之间可能会有怎样的关系?每小组同学把你们的猜想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仔细的观察平面镜) (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远优于学生无目的地观察。) 师:同学们,请根据你们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