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1.区域认知:结合材料,掌握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 2.综合思维:结合案例,掌握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及区域差异性衡量指标。结合案例,理解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3.人地协调观:结合案例,分析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联系生产生活实践,正确理解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导学诱思】 我国传统民居 问题:(1)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北方地区特别是在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风沙比南方大,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利于防风保暖。 (2)从北到南,我国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湿度逐渐加大,民居屋顶坡度、房屋进深和高度也逐渐加大,便于排水、通风、 除潮。 (3)建同等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要小得多,为使北方地区的楼房获得较充足的阳光,楼房的南北间距应比南方大。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的含义: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 、产业组织、 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1.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1)产业结构:传统 比重大,工业以 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为主体。 资源开发 【知识梳理】 结构优化 农业 劳动 (2)经济特点:区域开放程度较低,表现出典型的 特征。区域内部发展差异不大,缺乏高水平的中心城市,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稀疏。 (3)人地关系: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比较 。 (4)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 状态。 自给自足 微弱 低水平的均衡 2.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1)产业结构:区域 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 、再到面的发展态势,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趋于集聚。 (2)经济特点: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程度不断提高。 (3)人地关系:出现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明显不协调。 (4)区域发展状态:中心城市呈现率先发展的势头,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增强。 产业 线 工业化 第三产业 区域开放 3.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1)经济特点。 ①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 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 ②区域原先具有的 减弱,导致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萎缩、衰败状态。 ③带来高失业率、 等严重社会问题。 (2)措施:区域产业必须进行 ,寻求新的发展。 (3)案例:中国新型工业化。 经济 集聚效应 人口减少 调整 4.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1)表现:经济 的转变和增长动力的转换。 (2)内容:产业创新、城市创新、科技创新和开放创新。 (3)路径:以信息化、 、智能化、循环化为路径。 (4)侧重点: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 发展。 发展方式 生态化 可持续 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 1.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1)常用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 等。 (2)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地区生产总值。 2.区域发展差异: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三次产业构成 3.区域开发方式 (1)开发方式。 ① 的区域开发方式: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 ② 的区域开发方式: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粗放型 精细型 (2)开放程度。 ①发展水平比较 的区域:内部联系和对外交流强度不大,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