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 课程标准:了解古代亚洲、非洲、美洲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古代亚洲、非洲、美洲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1.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古代亚洲和美洲不同文明产生的内在关联性,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 通过历史地图对南亚、东亚与美洲的地理方位进行把握,理解不同地区文化发展的空间背景。 3.历史解释:分析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认识文化发展的背景和世界文化的多源发展。 4.史料实证: 通过搜集整理相关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印度、朝鲜、日本、印第安文化的特点,加深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 5.家国情怀: 通过认识南亚、东亚与美洲不同文明兴衰的曲折历程,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互鉴性。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一、古代印度文化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古代印度:古代印度包括今天的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南亚次大陆也叫“印巴次大陆”,是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一大片半岛形的陆地,是亚洲大陆的南延部分 。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北为高山区域(北至喜马拉雅山脉),中为印度河-恒河平原,南为德干高原。 雅利安人自称“出身高贵的人”,是说着印欧语的白种人,他们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为生。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名词解释】: 一、古代印度文化 种姓制度:婆罗门是祭司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刹帝利是武士贵族,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从事农人、牧人、手工业者、商人等工作;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此外,还有“不可接触者”的贱民达利特,他们多从事“低贱”的职业。 婆罗门教: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崇拜三大主神,即梵天、毗湿奴和湿婆。它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 。 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盛行带来的影响: 影响:积极①婆罗门教在种姓制度下维护了等级秩序和奴隶主贵族阶层利益,有利于维持统治及社会安定;②为日后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消极:制造种姓隔离,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延缓社会发展进程。 统治阶层 被统治阶层 梵天(想象图) 一、古代印度文化 佛教: 起源于公元前6~前5世纪,由悉达多·乔达摩(佛陀)创立。反对婆罗门教的野蛮种姓隔离的等级制度,主张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得到了很多人支持。 印度教: 四世纪时,广泛吸收婆罗门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有众多信徒,尤其在印度,它是该国的国教,约有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 。 佛陀 三相神 一、古代印度文化 人生而不平等 掌管祭祀 地位最高 保卫国家 地位次之 普通劳动者 少数富有商人 为前三等级服务 地位最低 众生皆平等 种姓制度 佛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又称如来。反对婆罗门教的野蛮种姓隔离的等级制度。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终极解脱。 贵贱、等级分明 法律地位不平等 职业世袭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思考:印度神话中用人体不同部位比喻不同种姓有何寓意? 婆罗门教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种姓制度自人类产生之初就出现了,强调其神圣不可变动的特性。 种姓内婚制 实质:维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文学: 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定型于2—4世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