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48051

选择性必修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教案+学案)

日期:2025-04-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54次 大小:895257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选择性,学案,教案,课件,特点,内涵
    (课件网) “所有的创作都不会是空中楼阁,都需要扎根于自己身处的环境土壤,去吸取养分。” ———导演饺子 核心概念解析 中华文化 发展历程 内涵 特点与价值 异国他邦的文化 吸收 向外辐射、传播 中华传统文化: 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百亿影片背后的文化底蕴 课程标准: 1.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缔造的历程,理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经济、阶级、政治基础;(重点) 2.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和当代价值,树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难点) ———第1 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梳理课文重要知识点: 1.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 (1)多元起源:黄河、长江、珠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等。 (2)中原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3)文化认同:春秋战国,内迁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4)礼乐文明:始于西周;春秋孔子多方面阐述,形成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5)百家争鸣: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2.秦汉至宋元:文化交融与发展繁荣 (1)秦朝: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2)西汉:汉武帝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3)魏晋至隋唐:儒、道、佛交汇融通。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4)宋元: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道学说,形成理学;科技文化高度繁荣。 预习反馈 3.明清时期:文化批判和文化专制 (1)明清之际: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2)康乾时期:文字狱钳制思想,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4.近代向西方学习 (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民主与自由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进步。 P2【导言材料】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以农为本是其重 要特点之一。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祈求五谷丰登、 国泰民安,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 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物神。后来,社稷逐渐成为国 家的代称。据《周礼》记载,社稷坛设于王宫右侧,王 宫左侧是宗庙。 思考:(1)社稷坛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承载了农业基础上的礼制和儒家文化,结合教材第二子目的内容,分析它蕴含了那些中华文化的内涵? 文化内涵:“敬天”、“民本” 预习反馈 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明的起源 多 元 一 体 辽宁朝阳·红山文化 ———女神像——— 山东济南·龙山文化 ———黑陶———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 ———骨耜——— 四川广汉·三星堆 ———铜人头像——— 甘肃秦安·仰韶文化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人面鱼纹彩陶盆——— 浙江杭州·良渚文化 ———玉琮——— 中原 华夏认同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血缘、文化认同 华夏 (多元、一体) 【思考1】结合图片,中华文化的起源体现什么特点? 以华夏为核心 重点: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缔造的历程 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经济 政治 阶级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百家争鸣 ①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②分封宗法制破坏,诸侯争霸; ③士阶层的活跃,受到诸侯国的重用; ④礼崩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