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百合花 第 3 课 课前知识铺垫 1.作者知识 茹志鹃(1925—1998), 浙江杭州人,作家。出生于上海。3岁时丧母, 幼年随祖母以做手工活儿为生。11岁进上海私立普志小学读书, 一年后 辍学。1938年祖母逝世,曾被送入上海基督会所办的孤儿院。后经补习 插班进入浙江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 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曾任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员、组长、分队长、 创作组组长等职。此时在《申报》副刊发表作品《生活》。1955年转业到 上海,任《文艺月报》编辑。出版小说集《关大妈》《黎明前的故事》。 1958年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以细腻的笔触、清新的文风受到茅盾 的赞赏,声名鹊起。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出 版了小说集《静静的产院》。1977年发表小说《出山》,重新开始创作。 对历史现实进行反思,批判极“左”路线的作品《剪辑错了的故事》 《草原上的小路》等是其之后的代表作品。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 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 反映时代本质。 2.背景知识 (1)关于这篇小说,作者如是说: “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 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啸 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 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 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 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 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 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 产物”。 (2)《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都不是真人真事,也不是依据真人 真事来加工的。但是小说里所写的战斗,以及战斗的时间、地点都是真 的。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之一,总攻海安战斗的时间,正是一九四六年 的八月中秋。那时候,我确实是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里做战勤工作。 我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也正是去借被子。而该小说中对通讯员的描 写,则主要取材于我在莱芜战役中和一位通讯员去战斗最前沿的亲身经 历。我在确定小通讯员的性格、特点的同时,就出现了一个女性的 “我”,来串起整个故事。 ——— 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 3.知识链接 (1)诗化小说 诗化小说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一个产物, “五四”时期传入中国, 是指“思维发散化、结构散文化、人物形象淡化”的小说类型。诗化小 说具有散文和诗的某些特征,自废名开其滥觞,经沈从文扛其大旗,至 萧红、汪曾祺等人延其发展, 一直延续至今。 情节方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往往不将事件作为线索,而 将情感、心理作为线索。人物方面:人物形象不是特别鲜明、饱满,文 中传递出作者的某种意绪和感悟。环境方面:重自然环境描写,文中常 有大段的景物描写,物象也往往具有象征意义。主题方面:表面上美丽、 祥和,关系融洽,但深层往往弥漫着苦难和伤痛。 (2)叙述视角 叙述学中, 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 叙述视角,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即叙 述者站在局外,不出现在故事中,但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及人物心理、过 去和未来都十分清楚,有时甚至走到前台发表议论、评价人物。 “有限 视角”,即叙述者为当事人,参与故事发展,我们依赖他的眼睛看世界, 靠他引领进入故事。第一人称叙事真实而有感染力,属于“有限视角”; 第二人称叙事有对话效果,便于倾诉强烈的感情;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 制,可全景式表现生活。后两者既可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