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章 光 第3节 光的干涉 《选择性必修第一册》(人教版) 肥皂泡看起来常常是彩色的 雨后公路积水,上面漂浮的油膜也经常显现出彩色条纹或图样 彩色条纹是怎样形成? 一、光的双缝干涉现象 1.实验 2.视频———杨氏双缝干涉(1801年) 为什么会形成双缝干涉现象呢? 机械波的干涉 两列频率相同的波(相干波)相遇时,在某些区域振动加强(波峰与波峰、波谷与波谷叠加),而在某些区域振动减弱(波峰与波谷叠加);且振动加强的区域与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 水波的干涉 3.相关知识复习 单缝 双缝 S1 S S2 屏 获得两个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光源,叫相干光源(频率相同) ②双缝的作用: ①单缝的作用: 获得所需光源 4.实验分析: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证明了光是一种波 二、对光的双缝干涉现象的解释 1.干涉图样的特点: S1 S2 双缝 屏幕 P0 中央亮纹 由于S1S2到中央亮纹的距离是相等的, 又由于从S1S2发出的光是振动情况完全相同,那么,当其中一条光线传来的是波峰时,另一条传来的也一定是波峰,其中一条光线传来的是波谷时,另一条传来的也一定是波谷,在P点总是波峰与波峰相遇或波谷与波谷相遇,振幅A=A1+A2为最大,P点总是振动加强的地方,故出现亮纹。 光程差δ=S2P0-S1P0=0 P1 第一亮纹 取P0点上方的点P1,若从S1S2发出的光到P1点的光程差,正好等于一个波长δ = S1P1-S2P2=λ,则当其中一条光线传来的是波峰时,另一条传来的也一定是波峰,其中一条光传来的是波谷时,另一条传来的也一定是波谷,在P1点总是波峰与波峰相遇或波谷与波谷相遇,振幅A=A1+A2为最大,P1点总是振动加强的地方,故出现亮纹。 λ 第一条亮纹的形成原因分析 光程差δ=S2P1-S1P1=λ 双缝 S1 S2 屏幕 P2 第二亮纹 2λ 第二条亮纹的形成原因分析 光程差δ=S2P2-S1P2=2λ 双缝 S1 S2 屏幕 双缝 S1 S2 屏幕 P1 第一亮纹 δ=λ P 中央亮纹 δ=0 P2 第二亮纹 δ=2λ P3 / 第三亮纹 δ=3λ P3 第三亮纹 δ=3λ P2/ 第二亮纹 δ=2λ P1/ 第一亮纹 δ=λ 当光程差δ= nλ 时出现亮纹 以此类推 当其中一条光传来的是波峰,另一条传来的就是波谷,其中一条光传来的是波谷,另一条传来的一定是波峰,Q1点总是波峰与波谷相遇,振幅最小,Q1点总是振动减弱的地方,故出现暗纹。 2.暗条纹形成的原因 取P0点上方的点Q1,与两个狭缝S1、S2光程差δ= S1Q1-S2Q1=λ/2 光程差 δ = λ/2 Q1 第一暗纹 δ 双缝 S1 S2 屏幕 取P0点上方的点Q2,与两个狭缝S1、S2光程差δ= S1-S2=3λ/2 当其中一条光传来的是波峰,另一条传来的就是波谷,其中一条光线传来的是波谷,另一条传来的一定是波峰,Q2点总是波峰与波谷相遇,振幅最小,Q2点总是振动减弱的地方,故出现暗纹。 δ= 3λ/2 Q1 第一暗纹 δ 双缝 S1 S2 屏幕 Q2 第二暗纹 双缝 S1 S2 屏幕 Q1 第一暗纹 δ=λ/2 Q2 第二暗纹 δ=3λ/2 Q3 / 第三暗纹 δ=5λ/2 Q3 第三暗纹 δ=5λ/2 Q2/ 第二暗纹 δ=3λ/2 Q1/ 第一暗纹 δ=λ/2 当光程差δ=(2n+1)λ /2 ,即半波长奇数倍时,出现暗纹。 以此类推 (1)空间的某点距离光源S1和S2的光程差为0、λ、2λ、3λ等波长的整数倍(半波长的偶数倍)时,该点为振动加强点。 (2)空间的某点距离光源S1和S2的光程差为λ /2、3 λ/2、5λ/2等半波长的奇数倍时,该点为振动减弱点。 3.总结规律 光程差 δ= kλ ( k=0,1,2,3……) 光程差 δ =(2k+1)λ/2 ( k=0,1,2,3……) 暗纹 产生明、暗条纹的条件 亮纹:光程差 δ = kλ( k= 0,1,2,3……) 暗纹:光程差 δ =(2k+1)λ/2 (k=0,1,2,3……) 亮纹 三、干涉条纹与光的波长之间的关系 猜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颜色的光,条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