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时《做一做》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时《做一做》,对应教材第18-19页。 【教材分析】 (一)核心素养关联解读 1. 空间观念塑造:学生参与印、描活动,从立体图形获取平面图形,在操作中感知两者关系,理解“面在体上”,构建空间表象,发展空间观念,为后续深入学习图形知识奠定基础。 2. 创新意识激发:在印、描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主探索、积极表达。通过尝试不同方法和角度,创作个性化图案,挖掘创新潜能,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创新意识。 (二)核心任务深度剖析 核心任务为“借助生活物品印或描出形状,探索立体与平面图形关系”。以教材情境图为引导,学生开展印、描活动,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平面图形。教材设置的三个操作活动层层递进,活动一让学生初步感受“面在体上”;活动二促使学生发现同一物体不同面可呈现不同形状;活动三鼓励创意创作,感受图案之美,全面达成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常见立体图形有初步认识,生活中也接触过简单平面图形,具备一定直观感知。但从立体图形抽象出平面图形,理解“面在体上”较为抽象,对其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学生好奇心强,喜爱动手操作,不过在准确表述操作和图形特征时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与帮助。 【学习目标】 1. 图形抽象与感知:熟练运用印、描方法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深刻体会“面在体上”。能准确印、描物体面的形状,多角度观察物体,理解同一物体不同面形状的异同,发展空间观念。 2. 能力提升与创新:在活动中主动提出图形相关问题,大胆想象、积极表达,提升观察、想象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培养创新意识。 3. 学习兴趣激发:积极参与活动,善于在生活物体上发现图形,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学习重难点】 1. 学习重点:通过印、描活动,切实感受“面在体上”。 2. 学习难点:清晰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内在关系。 【学习准备】 为每个学生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如转笔刀、胶棒、积木、印泥、白纸、铅笔等;同时准备展示作品的小黑板或展示台。 【学习过程】 一、趣味导入,引发好奇 1. 形状展示与猜测:教师将一些提前印好或描好的有趣图案(如花朵、小动物轮廓等)绘制在卡片上,分发给各小组。让学生观察卡片,互相讨论图案像什么,猜测是用什么物品制作出来的。 2. 引出主题: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提问:“生活里到处都藏着各种形状,那怎么把这些藏在物品上的形状记录下来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找找办法!” 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实践操作,探索奥秘 (一)尝试印描,初步感知 1. 方法讨论与选择:教师展示准备好的学具,如转笔刀、胶棒、积木等,提问:“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东西,想想怎么把它们身上的形状搬到纸上呢?”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如用铅笔描、用印泥印等。 2. 明确活动要求:教师请一名学生朗读活动要求:“选择你喜欢的学具,用它描一描或印一印。印之前先想一想可能会印出什么形状,时间为5分钟。” 3. 学生操作与交流:学生开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使用学具。操作结束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邀请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分享自己印或描的物品以及得到的形状。例如,学生说:“我用铅笔描转笔刀,描出了像云朵的形状”“我用印泥印胶棒,得到了圆形” 等。 4. 对比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同学印、描出的形状,提问:“大家观察这些形状,发现它们和原来的物体有什么联系呢?”引导学生发现印、描出的形状是物体某个面的形状,初步理解“面在体上”。同时,让学生比较不同物体印、描出形状的差异,如圆形和长方形的区别,加深对不同平面图形的认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