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下《三月桃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对春天的美好,对祖国自然风貌的热爱。 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认读“绮、和、谈”等生字词,理解“绮丽”“应和”“纤细”等词语含义。 审美创造:通过“听、读、画、演”多感官联动,想象画面,感受文本的诗意与画面感。 思维能力:体会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激发学生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聚焦语言细节,品析“声音如铃铛”“倒影如明镜”等句的修辞之美。 难点:理解“桃花水”不仅是春景,更是春天生命力的象征;感悟“沉醉”背后的深层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桃花流水视频、流水声与鸟鸣音频、生字动态书写演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趣引思 1. 组词联想,勾连经验 板书“桃花”,提问:“提到桃花,你会想到什么颜色、气味或场景?”(预设:粉红、清香、溪边落花、春游……) 出示课题《三月桃花水》,追问:“‘桃花水’是什么?作者为何这样命名?”(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猜测:春水映桃花/桃花飘落水面)。 2. 视听渲染,初感意境 播放动态视频:三月桃花盛放,花瓣随风飘落溪流,配乐《春江花月夜》片段。 任务:观看后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感受,并说明理由。(例:“温暖,因为粉色花瓣像春天的笑脸。”) 二、初读感知,夯实基础 1. 闯关解字,趣味识字 第一关“我会读” 课件动态呈现生词卡(绮丽、应和、纤细、酒窝、沉醉),学生抢读,重点纠正“应和”(hè)的读音,对比造句:“我和(hé)朋友唱和(hè)古诗。” 第二关“我会解” “‘像一匹明洁的丝绸’中,‘丝绸’给你什么感觉?”(光滑、柔软);展示铃铛摇晃发声,联系“像一串小铃铛”体会声音的清脆。 2. 整体朗读,梳理文脉 配乐师生合作读:教师读问句(“是什么声音……”),学生接读答句(“啊,河流醒来了……”)。 任务卡填写: “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_____”(竖琴/明镜/酒窖),并标注对应段落。 三、精读品析,深度探究 板块一:聆听“竖琴之声”,品比喻之妙 1. 对比朗读,发现语言密码 出示原句与改句: 原句:“那忽大忽小的水声,应和着拖拉机的鸣响。” 改句:“水声和拖拉机声一起响。” 同桌讨论:哪句更生动?圈出关键词(忽大忽小、应和、鸣响),体会水流声的变幻与生机。 2. 角色扮演,沉浸体验 情境创设:“如果你是小溪流水,会怎样与拖拉机、麦苗‘对话’?” 例:学生模拟水流声(哗啦———叮咚),另一组模仿拖拉机“隆隆”声,体会“应和”的交响效果。 3. 迁移仿写,活用修辞 仿写支架:“是什么声音,像_____,_____?” 范例引导:“是什么歌声,像一阵温柔的风,悄悄掠过田野?” 板块二:凝视“明镜之影”,悟拟人之情 1. 想象绘画,还原画面 默读第5-6段,任务:选择一句最喜爱的描写,用彩笔在学习单上画出“桃花水中的倒影”。 展示分享:学生解说画作,用文中的语言描述“燕子裹白云”“垂柳如烟”“姑娘似红莲”等画面。 2. 探究“明镜”深意 提问:“为何说桃花水是‘明镜’而非普通的镜子?” 引导:联系“明镜”特点(清澈、明亮),引申“它不仅照景,更映照出春天的生命与希望”。 3. 情感升华,链接生活 讨论:“为何作者‘沉醉’?你在生活中是否曾为自然美景沉醉?” 拓展:播放城市污水与清澈溪流对比图,探讨“如何让桃花水永远明净”,记录学生提出的环保措施(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 四、小结: 板书梳理,凝练要点 三月桃花水 ↗声音之美:竖琴(比喻) → 灵动生 机 ↘倒影之美:明镜(拟人) → 生命希望 沉醉自然之美,守护绿水青山 五:作业 1. 必做(积累本):摘抄3个比喻句,并为每句写1句赏析(例:“‘像一串小铃铛’写出了水声的清脆欢快”)。 2.选做:为课文配一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