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4章 人与环境(B卷能力提升)———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单元双测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A.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B.尽量使用公交出行 C.一年四季长期吹空调 D.外出购物备环保袋 2.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不正确的是( ) A.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B.节能减排,绿色出行 C.乱砍滥伐,滥捕滥杀 D.植树造林,净化空气 3.我们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洱海的是( ) A.使用环保购物袋 B.垃圾分类回收 C.雨污分流 D.滥捕鱼类等水产资源 4.下列行为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其中会造成空气污染的行为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环保意识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下列做法不符合环保理念的是( ) A.不进行垃圾分类 B.不乱扔废旧电池 C.购物不使用塑料袋 D.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6.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要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吸收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大量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 B.工业废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C.大力植树造林和节能减排 D.提倡农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 7.我国科学家在南海发现了大量“可燃冰”(一种清洁能源),燃烧后仅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和煤、石油一样,“可燃冰”中的甲烷也来源于古生物遗骸。科学家们还通过实验证明了甲烷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量使用“可燃冰”不会造成温室效应 B.温室效应对地球上生物生活都是有利的 C.“可燃冰”、石油和煤炭都是清洁能源 D.海底甲烷逸漏会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 8.2023年9月,中国国际碳中和主题博览会在北京举办,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能源替代、产业调整等方式,让排出的二氧化碳被回收,实现正负相抵,最终达到“零排放”。下列行为不利于减少碳排放的是( ) A.开尾气不达标的汽车上路 B.少使用一次性水杯 C.积极参加植树造林 D.垃圾分类回收 9.习总书记用“眼睛”和“生命”为喻,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关于绿色发展,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骑自行车低碳绿色出行 B.为提高粮食产量,毁林开田 C.将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D.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进入河流 10.为了节能减排,“低碳”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低碳”实质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符合“低碳”要求的是( ) A.焚烧农作物的秸秆 B.经常用一次性木筷 C.过节时燃放大量烟花 D.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11.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彰显大国的责任和担当,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目标。下列的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 ) A.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B.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C.露天焚烧垃圾、秸秆 D.推行无纸化办公 12.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其中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下列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多栽树种花 B.节约纸张 C.骑自行车上学 D.长时间开空调 13.我国2024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可降低温室效应 B.为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大面积围湖造田 C.开发新能源,逐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D.使用可降解塑料袋,拒绝过度包装 14.我国正致力于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吸收量达到平衡,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下列做法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①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②鼓励公共交通出行 ③秸秆全部焚烧就地还田 ④积极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