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二单元自我评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所示为1949年6月19日毛泽东写给宋庆龄的一封信(部分),堪称古今中外政界书信往来之绝唱。此信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的会议是 (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2.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是永载中华史册的伟大历史时刻。下列关于这一时刻的研究资料,可信度最高的是 ( ) A.开国大典时的新闻照片和影像资料 B.电影《开国大典》的片段 C.开国大典亲历者的回忆录 D.学者著作中的有关开国大典的描写 3.河南豫剧演员常香玉冒着生命危险,带领豫剧队下坑道,上前线,巡回辗转在各个部队之间。香玉剧社在朝鲜战场5个多月的慰问演出,极大地鼓舞了奋战在前线的志愿军将士。由此可见,抗美援朝 ( ) A.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B.维护了世界和平 C.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D.提高了国际地位 4.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此处“钢少气多”中的“气”凸显的是 ( ) A.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 B.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 C.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的民族传统 D.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民族力量 5.英国牛津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在其所著的《清长之战》中写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战场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这是在强调这次战争 ( ) A.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 B.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 C.增强了中国军事实力 D.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6.第一批从1950年冬至1951年春,在华北、华东、中南、西北等地区进行;第二批从1951年冬至1952年春,在华南、西南地区进行;第三批从1952年冬至1953年春,主要在民族地区进行。材料反映的是 ( ) A.人口普查 B.三大改造 C.土地改革 D.土地革命 7.“1950—1953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3%,棉花产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43%,油料产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1%……”上述材料说明土地改革 ( ) A.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B.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C.使农业个体经济走向集体经济 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8.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 ( )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B.保障了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 C.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D.标志着三大改造的基本结束 9.“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04亿元,与1952年相比,增长了128.3%,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材料说明我国 ( ) A.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B.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地理布局 C.完全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 10.下图描绘了某宪法草案公布后人们在田间地头热议的画面。随后出台的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 ( ) 宪法草案公布了(版画)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1.1953年,《人民日报》出现了12次“共同富裕”一词,并且鼓励“大家联合起来,用大规模生产和新的农具、农业机器,使大家能够共同富裕”。材料所述现象 ( ) A.体现了人民公社运动的成果 B.推动了土地改革完成 C.适应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D.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12.至1957年底,山东济宁某酱园的产品种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