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比较论证特点和内容侧重点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 “比较阅读信息类文本比较题涉及的题型既有客观选择题,也有主观简答题;内容上常见的主要是对论证特点的比较、对观点态度的比较两类题型。 学前微语 活动一 比较论证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中国画以意成像,“空白”作为独特、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留下了许多经典画作。宋代《寒江独钓图》便是一个例证,其画面仅一叶扁舟、一个钓翁和寥寥数笔水纹,四围皆白。赏此画作,远观顿生江天无限寥廓之感,近看平添智者清寂之慨!画家“惜墨如金”构建的虚实意象,极致地诠释了唐代柳宗元《江雪》诗“绝”“灭”“雪”“独”的情韵和意境。这幅画“计白当黑”,似无却有,“笔精墨妙”,含意无穷,启迪联想。 中国画的“空白”艺术,在虚实相间的黑白画面里蕴含了繁密与简约的鲜明艺术对比。宋代李公麟所作《放牧图》,只用工笔绘出人与马,而那些山坡、那些树木,是用飞白的干笔粗粗勾勒的,仅仅是空白的轮廓。由于画家善于处置画作的空白与穿插,便能于断与继、简与繁、疏与密、淡与浓的千变万化中求得整体的和谐与美感。清代画家方士庶的感悟是:“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显然,艺术的空白实际上暗藏着创作者的主观印象和情感。 古人作画时常采用“截断法”分割画面以留白。比如,画面的一侧是山,中为云烟阻断,清明处再现一段峰峦;或是上有奇峰摩天,下有小桥流水人家,中间烟锁云遮,出现一段空白。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有过精妙的论述:“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雾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种截断法就是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的意思,“意不可尽,以不(言)尽之”。截断处留下的“空白”,便是为欣赏者留下的想象空间。 从墨色到墨法的流变,更深层次地显示了中国画“空白艺术”的生命力。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白”是之外的“第六色”,正是“无色之色”。清代华琳说:“白即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山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空白”俨然成为绘画的语言技法。 西方的写实绘画,严格遵循着透视学、光学的科学法则,连天空都需要无所遗漏地用色彩画出,而不允许有空白的画布。与之不同,中国画中的空白,可以是天空,可以是水面,可以是白色的墙壁,也可以什么都不是,但却是虚实变化的需要,而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要求生动鲜活。比如《韩熙载夜宴图》并没有灯烛光影的描写。在绘画之外的其他艺术门类里,也很容易感受到:诗歌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上品,音乐以“此时无声胜有声”为极致,戏剧舞台上七八兵卒便是“百万雄师”。 中国画“空白”艺术的发展需要观照欣赏者的审美理解和创造。“留白”本身就具有自由多义、扑朔迷离的特点,恰到好处的运用,既是画家学养、功力的表现,又能引导欣赏者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广博无垠的想象空间,实现真正的精神享受。艺术的空白并非真的空白。艺术空白不只是画面的留白,更在于创造联想的空间。 (摘编自林永松《谈谈中国画的“空白”》) 材料二: 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古典油画不同,其对于画面中空白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画家的认识中,画面里的留白,要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那里面有云烟、有雾气、有山峦、有溪水,甚至有牧童哼着乡间小调牧牛的场景。然而,这些丰富的虚景又通通被缥缈的水雾笼罩在了“空白”之中,让人浮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