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在当今社会,国家的发展与人民的幸福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国家要实现繁荣昌盛,应该采取怎样的政策和理念呢?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政治主张。而《齐桓晋文之事》这篇文章,记录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如何治理国家、实现王道的讨论。齐宣王一心向往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称霸诸侯,孟子却另有见解。 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思想碰撞? 对我们今天又有哪些启示呢? 新课导入 背景知识 时代背景 孟子生活于战国中期,这是一个诸侯纷争、兼并不断的时代。各国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实现 “莅中国而抚四夷” 的霸主地位,对外频繁发动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内则残酷盘剥百姓,致使广大人民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生活困苦不堪。 时代背景 是以行仁政而“王天下”之道。孟子认为,古代尧、舜、禹,是行仁政的楷模,所以“王道”也就是“先王”之道。其核心是以道德与仁义为基础,实现国家的治理。 王道 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及商鞅等人倡导的国策。对内加强君主专制,以法治国,同时充实军备对外侵略扩张,目标是使国家成为霸主之国。 霸道 春秋战国时期的王霸之辩 作者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受业于子思的弟子,深受儒学思想影响,自命为孔子继承者。学成出仕后,孟子先后游历齐、宋、薛、鲁、滕、梁等国,向齐宣王、梁惠王等君主阐述仁政、王道思想,但因各国多崇尚 “霸道”,其主张未被采纳。公元前 312 年,孟子回到邹国,与万章、公孙丑等弟子著《孟子》一书,记叙其活动和主张。 作品简介 《孟子》为“四书”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孟子》最初是作为诸子之书流传,在西汉时地位仍不高,大约从唐代开始,由于儒家 “道统说” 的提出,孟子地位日益提高。到宋神宗时期,《孟子》被正式列为经书。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 “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 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用法,以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深切感受孟子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情感基调,逐步培养文言语感。 3.深刻认识孟子 “仁政” 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培养客观、辩证看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 学习目标 标题解读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齐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在位期间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晋文:晋文公(名重耳),第二位春秋霸主。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用武力称霸诸侯的事业。 标题解读 整体感知 (hú sù) (pián bì) (pì) (xù) (xiáng) (tì) (bān) (biǎn) (chǐ ) (wàng) (hé) (wū) (cǔn duó) 觳觫 庠序 邪侈 忖度 便嬖 孝悌 则王矣 辟 颁白 胡龁 畜妻子 褊小 彼恶知之 读准字音 初读课文根据孟子劝说的思路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14) 正面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并指出齐宣王具有行王道的基�———不忍之心 第二部分(15—20) 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三部分(21—33) 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阐述施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