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72625

1-2《离骚》(教学课件)-高二语文同步教学(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1次 大小:376606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离骚,教学课件,高二,语文,同步,教学
  • cover
(课件网)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探究屈原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掌握楚辞的特征。 01 思维发展与提升:疏通文意,理解“香草美人”的象征含义。 02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文章的艺术手法。 03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屈原的形象特质,体悟屈原的高洁情操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04 教学重难点 疏通文意,理解“香草美人”的象征含义。 鉴赏文章的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踏入一段非凡的文学之旅,去探索一部被誉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巅峰之作———《离骚》。这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幅诗人屈原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它展现了屈原在逆境中的坚韧与不屈,对理想国家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的深刻认识。 那么,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好奇与敬畏,一起走进《离骚》的课堂,去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激情与智慧,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秘密与启示。相信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们不仅能领略到《离骚》的艺术魅力,更能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与力量。 学习任务一:了解背景知识 屈原,楚国贵族后裔,战国末期著名诗人和政治家,创立“楚辞”。1953年,他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中国首位文人诗人和知识分子,开创了“香草美人”诗学传统。屈原因才华和贵族身份,早年受楚怀王重用,担任左徒和三闾大夫。他主张变法图强和联齐抗秦,使楚国强盛一时。但因与贵族集团矛盾及被诬陷,屈原被放逐,流离于江南九年。 一、了解作者 学习任务一:了解背景知识 屈原生活在战国中后期,这是一个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诸侯国内部和宗国之间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斗争。屈原积极倡导政治革新,主张选拔贤才、启用能人、清除腐败、励精图治,这些主张触犯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因此,楚国贵族集团中的保守派不断对屈原进行打击和排挤,导致屈原所追求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 二、背景介绍 学习任务一:了解背景知识 在这种情况下,屈原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忧愁和深思,表达了他不愿与世俗妥协的高尚志向。 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自沉汨罗江,殉其政治理想。屈原,受人民景仰的诗人,主张“美政”,即圣君贤相政治和民本思想。 二、背景介绍 学习任务一:了解背景知识 ① 句式:灵活而自由,错落有致,其中大部分采用了六言的格式,同时也不乏四言、五言和七言等其他形式。 三、楚辞文体风貌 ② 语言:广泛吸纳楚地民间的口语与方言;大量运用虚词作为语气助词,例如“兮”;词藻华丽多彩。 ③ 结构:篇幅较长,铺陈叙事以尽情抒情。 ④ 创作方法: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⑤ 风格:充满个人的情志与幻想,风格浪漫而神秘。 学习任务一:了解背景知识 在《离骚》中,作者频繁使用“香草”和“美人”作为象征,用以比喻自身、贤良之士以及君王,同时借此传达其政治理想。这种手法是《离骚》显著的艺术特征之一,通常被称为“移情法”。它涉及将个人情感或观点寄托于外物,而非直接表达,即“移情于物”。 这种表达方式在古典诗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政治局势不明朗的年代,通过“移情”手法,诗人得以表达难以直言的言论,抒发难以直接表达的情感。 四、“移情”技法的运用 学习任务一:了解背景知识 四、“移情”技法的运用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的这两句诗通过描绘柳絮与桃花,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个人政治抱负未能实现的痛苦与忧愁。 学习任务二:了解诗歌大意 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东汉 班固) “离”———同“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