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74735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件(18张PPT)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统编版

日期:2025-04-1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493291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学年,统编,下册,历史,八年级,2024-2025
  • cover
(课件网) 新课导入 我们国家是什么时候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呢?又是怎样确立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5课三大改造。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5课 三大改造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了解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2.掌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3.通过史料研读分析我国进行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对新中国的影响。 名词解释 过渡时期总路线: 在发展国民经济中,我们必须努力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工业,把现有的社会主义工业扩大起来,办得更好;我们必须努力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造。这两方面的任务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就是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和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要过渡到社会主义,没有主体当然不行,没有翅膀也不行。我们必须使这两个方面的任务在一九五四年都有新的成就。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被比喻成鸟的“主体”和“两翼”,即“一体两翼”。 “一体”是指“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两翼”是指“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 两者相辅而成,相互促进。三大改造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金等问题,即满足工业化正常进行的需要而开展的。 “一化三改” 名词解释 什么是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什么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什么是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是指劳动资源、工具 (如土地、厂房、机器、耕畜等) 生产资料公有制: 在中国表现为生产资料由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一)对农业的改造 1.农业改造的原因 根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教材23页归纳农业改造的原因和方式。 土改后农民分得土地和生产资料 人均占有土地 2.93亩 人均占有牲畜 0.43头 人均占有农具 1.95件 材料一: 材料二:“如果我们不能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我们就不能解决年年增长的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 ①土地改革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针对这种情况怎么解决呢?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2.农业改造的基本概况 自主学习,梳理农业改造的基本概况。 起止时间 方式 目的 原则 1953—1956年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自愿互利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3.农业改造的阶段 农业互助组 初级农业合作社 高级农业合作社 私有制 公有制 1949年10-1953年 1954-1955年上半年 1955下半年-1956年底 由几户或十几户组成,几户共同劳动,互相帮助,所有物资仍归私人。 在互助组基础上的集体经济组织。特点是土地入股,耕畜、农具作价入社,由社统一经营,按劳分配。 基本单位是生产队,土地、大型农具及牲畜无偿归集体所有;产品按劳动工分统一分配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4.农业改造的结果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 参加合作社农户 占比全国农户总数 参加高级农业合作社 占比全国农户总数 1.18亿户 96.3% 1.0742亿户 87.8% 毛泽东在看农民写给他的丰收报喜信 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