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单元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教材分析 作为书法作品,《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来赞美它,“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关于其作者王羲之,则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书成换鹅”等典故。作为入选教材的文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脍炙人口。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文章”“文化”“文学”的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乃至“四文并重”的教学模式,这值得探讨与研究。笔者以“文言与文章、文化、文学相融相生”为教学理念指导,试图将“因言释文”和“因文悟言”相结合,另辟一条文言文教学的蹊径。 理解并掌握写景抒情时的关键词语(重点文言词语)的作用及影响。 在了解兰亭集会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王羲之的感情由乐、到痛、再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哲理。 了解课文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行文笔法。 重 除了文言与文章的学习,另外还需要延伸与本文有关的文学、文化的常识。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关键文言字、词、句的意义,随文整理,集中学习。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从摹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新课导入 “兰亭”两字系清康熙手迹,文革期间碑被红卫兵砸断,劫后余生,遂成残字。 御碑正面刻着清康熙帝临摹所书《兰亭集序》。 中国书法圣地———绍兴兰亭 位在浙江省绍兴县的西南部,春秋时越王勾践植兰于此,汉代时建有驿亭,因而得名,这个古朴典雅的园子虽然不大,却为中外游人所瞩目。 兰亭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 中国书法圣地———绍兴兰亭 环节一:知作者,明背景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作 者 作 者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从小跟随当时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作 者 王羲之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有能与之相比者,有“书圣”之称。他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被称为“书之圣”,他写的《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标题内容】 创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之选士制度被氏族掌控,变成了朝堂贵族夺权倾轧的手段,导致昌明有志的士大夫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