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素养达标教学设计 6.15 绿色出行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P104.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绿色出行”这一“综合与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了解资料信息、从数学的角度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等活动,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并提出可行的建议,真正体现了数学的应用。 教材呈现了全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变化及北京市民出行方式的变化等数据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不断增长的机动车数量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应该尽量采用“绿色出行”的方式。这些资料为解决第一题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数据信息。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乘平均数、单位换算、统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估算、百分数等知识和方法,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学习本节课时要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以及教师的适当引导,充分挖掘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以理服人,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绿色出行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归纳、类推等综合能力,发展学生合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以熟知的情境为载体,解决有关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实际问题。 2.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 其他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渗透绿色出行的观念和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绿色出行与数学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出行问题。 教学难点 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出行场景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自主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及启发引导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整体回顾 1.图片展示。 师:大家知道雾霾的形成与什么有关吗? 2.播放视频———《雾霾是怎么产生的?》。 师:看完视频后,你有什么感想?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共同上一节有关绿色出行的数学课,相信你们会很感兴趣。(板书:绿色出行) 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雾霾的形成原因,进而引出绿色出行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思考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 梳理构建 出示教材第一段材料: 据统计,2021年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30151万辆,同比增长7.35%,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60%。2021年,某市公共交通客运量为53.8亿人次,同比增长30.6%;共享单车骑行量为9.5亿次,同比增长37.6%。市民的“绿色出行”意识不断增强。 1.活动1 每辆燃油汽车平均每千米排放160 g二氧化碳。一辆燃油汽车一年平均排放二氧化碳多少千克,合多少吨?全国2021年年末保有的民用汽车中的燃油汽车,在2022年大约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碳?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结果: 15000×160=2400000(克)=2400(千克) 2400千克=2.4吨 30151-784=29367(万辆)=293670000(辆) 2.4×293670000 = 704808000(t) 答:答:一辆燃油汽车一年平均排放二氧化碳2400 kg,合2.4 t;在2022年大约排放704808000吨二氧化碳。 师:面对这些数字,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1:太可怕了,仅燃油汽车2022年居然排放那么多的二氧化碳,这数目太惊人了。 生2:如果不加控制,日后还能看见蓝天,还能呼吸新鲜的空气吗?绿色出行,人人有责。 2.活动2 师:你每天上学都用哪种出行方式? 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回答问题。 师:哪种出行方式是绿色出行呢?(让学生学习课后拓展:绿色出行) 生:步行、骑自行车、乘公交、做地铁。 3.活动3 小明的爸爸每天开车上下班,单程用时45分钟,从单位到家往返的平均速度为20千米/时。妈妈上班乘地铁单程用时30分钟,地铁的平均速度为30千米/时。小明每天步行上下学,单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