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一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冯先生回答:“人吃了猪肉就会变成猪,吃了牛肉就会变成牛吗?” 拿来主义 鲁迅 1.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明确“拿来主义”的含意。 2. 揣摩文中的重点词句,领悟本文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3. 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4. 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正确、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拿来主义 学习目标 课前预习 自诩(xǔ) 残羹(gēng) 冷炙(zhì) 冠冕(guān miǎn)堂皇 骨髓(suǐ) 吝啬(lìn sè) 蹩(bié) 孱头(càn)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 自诩:自我夸耀。 譬如(pì):比如。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1918 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 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 作者简介 知识链接 《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鲁迅在文中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鲁迅的杂文集是:《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 1934 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依附于美、英等帝国主义,为了讨好他们,从政治、经济到文化都奉行“送去主义”。美、英等帝国主义操纵着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控制着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不断对中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 当时国内文化界各种思潮泛滥,在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问题上,也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我国文化的发展。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无产阶级应该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知识卡片 杂 文 杂文是直接、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 内容形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情况的杂感、杂谈、杂论和随笔都可归入杂文。 文体特点:“杂而有文”,短小、犀利、隽永,富于文艺色彩,语言优美,具有艺术感染力。 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 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第1--7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 为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8--9段):阐明“拿来主义” 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