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87075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日期:2025-04-0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00次 大小:1207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历史,学年,纲要,中外,必修,2019
  • cover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练习 一、单选题 1.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全国分为十五道,各置采访处置使,负责察访地方官政绩。天宝末年,又兼黜陟使。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采访处置使为观察处置使(地方军政长官),“掌所部善恶”。上述变化表明,唐朝( ) A.中央政府权威下降 B.注重强化基层教化 C.统治秩序土崩瓦解 D.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2.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唐玄宗下诏规定:“应给贷粮,本州录奏,敕到,三口以下给米一石,六口以下给两石,七口以下给三石。”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正月诏:“承前诸州饥馑,皆待奏报,然始开仓赈给。道路悠远,何救悬绝! 自今委州县长官与采访使量事给讫奏闻。”这一变化( ) A.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B.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 C.提高了灾害救助的效能 D.缓解了中央财政的负担 3.《旧唐书·食货志下》记载:“昔贞观、永徽之际,禄廪未广,每岁转运,不过二十万石便足。今国用渐广,漕运数倍,犹不能支。”开元二十二年(734),裴耀卿整顿漕运,“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陆运之佣四十万贯。”“其后以太仓积粟有余,岁减漕数十万石。”这一变化体现了( ) A.粮食供给的市场化 B.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C.百姓赋役有所减轻 D.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 4.中国古代新建王朝前期的统治者,面对经济残破、民不聊生,大多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等顺应民意的措施,由此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治世”,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唯物史观出发,对上述措施与“治世”之间的关系,概括最深刻和准确的是( ) A.统治者是历史的主要创造者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开明的政策有利于社会发展 D.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5.甘肃敦煌莫高窟曾发现唐朝初年的一份借贷契约,上载:“官有政法,人从私契。两和立契,画指为信。”落款有钱主、借银人、保人、知见人等的签名、画指(按手印)。该借贷契约折射出唐朝在经济活动上( ) ①存在风险保障的机制 ②长途贸易活动较为活跃 ③政府与私人共同作用 ④具有一定的金融规范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江淮以及苏杭地区,战国、西汉曾为瘴气重病区,但至隋唐时,瘴气已经完全销声匿迹。秦汉时,人们认为“南方恶地,疾病流行,环境卑湿”;但在唐人观念中,江南地区已变成为令人向往的地区,白居易曾说“江南好”“能不忆江南?”。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成为经济中心 B.南方农耕区的拓展 C.国家防疫能力提升 D.北方流民大量南迁 7.唐太宗平定四夷后,对于内附的少数民族“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按照法令规定进行治理)”。这反映出唐朝( ) A.边疆治理呈现灵活务实性 B.奉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C.存在严峻的藩镇割据隐患 D.恪守一体而治的治国思想 8.以下为某同学记录的历史笔记,笔记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采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 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9.有学者认为,唐代坊市制度不仅仅是为“控制”市场而设计的,而是受到一定历史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城市性质功能的制约,这种“制约”促成了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格局,以至于“北据高冈,南望爽增,视中南如指掌,坊市俯而可窥”。该学者意在强调唐代坊市制度( ) A.为社会变革提供了动力 B.缘于商品经济的欠发达 C.加剧了城乡间二元对立 D.具有多元化的现实功能 10.唐朝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下列民族交往的史实符合A地的是( ) ①9世纪与唐朝会盟,史称“长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