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87079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日期:2025-05-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6次 大小:4208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一,历史,中外,必修,2019,统编
  • cover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练习 一、单选题 1.魏晋至隋唐时期,出现了“书圣”王羲之、“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药圣”孙思邈、“草圣”张旭等杰出人物,文艺成就达到高峰,其主要原因在于( ) A.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B.民族交融的加深 C.儒道佛的相互融合 D.外来文明的传入 2.唐中后期皇帝崇信佛教,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韩愈反对佛教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宣传无神论思想 B.复兴儒学维护正统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D.推动文学的世俗化 3.图1、图2是龙门石窟演奏“外来”乐器的乐伎雕像。据统计,龙门石窟北魏乐器共14种76件,其中“外来”乐器有7种25件,数量上约占总数的32.9%。唐代乐器共17种,“外来”乐器9种共51件,约占龙门石窟“外来”乐器的67.1%,在当时出现频率较高的9种乐器中,“外来”乐器占了4种。这反映了当时( ) A.市民阶层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B.中华文明有较强的辐射力 C.佛教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 D.日益开放包容的时代风尚 4.编年、纪传体孰优孰劣的争论曾引发“良史”标准的争论,唐人皇甫湜作《编年纪传论》,对“良史”标准作了概括:“编年、纪传,系于时之所宜、才之所长者耳,何常之有?故是非与众人同辩,善恶得圣人之中,不虚美,不隐恶,是良史矣”。这反映了皇甫湜认为( ) A.良史应该坚持圣人标准 B.编年纪传体裁各有优劣 C.编年重形式纪传重内容 D.是非善恶皆应秉笔直书 5.魏晋时期的宗庙祭祀主要承续两汉礼制,在围绕“孝”和“礼”、“私”和“公”问题上,曹操和晋元帝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前者从“公”的角度主张遵从“礼”,后者从“私”的视角寻求“孝”。二者的主张体现出( ) A.宗庙祭祀是政治制度的核心 B.统治者重视伦理教化功能 C.佛道思想影响宗庙祭祀活动 D.皇帝决策推动礼制的发展 6.碌碡(如图所示)是一种用于平田、破土、冬季压雪、谷物脱粒的多功能大型农业用具,工作时用牛力牵引,碌碡大约产生于秦汉时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均已普及。《齐民要术·水稻篇》中所载:“先放水,十日后曳陆轴(碌碡)十遍。”碌碡的普及( ) A.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表明传统耕犁技术渐趋衰落 C.体现了劳作方式的发展 D.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 7.下图是唐朝的青釉凤首龙柄壶,此壶既吸取了波斯萨珊王朝(226—642年)金银器造型的特点,又融入了我国传统的龙凤装饰艺术,集塑贴、模印、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于一体。这反映出( ) 唐朝的青釉凤首龙柄壶 A.佛教本土化趋势加强 B.中华文化因包容而发展 C.陶瓷技术因佛教传播 D.西域文化因交流而盛行 8.魏晋时期,僧人用占卜、占梦、谶纬、相人等道教方术预言世人的吉凶贵贱,用神水符咒为世人治病消灾,从对人们彼世幸福的专注调整为对现世利益的兼顾。据此可知,当时( ) A.佛教渐趋本土化 B.玄学的地位受到冲击 C.道教影响力削弱 D.僧侣侧重向民间传教 9.下表是汉朝至唐朝通过“丝绸之路”交流的相关史实。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外交流( ) 时期 外国输入中国 中国输往外国 汉朝 印度的香料、中亚的芝麻、西亚的黄瓜等 丝绸、漆器、铁器经由西域传入安息、罗马等地 魏晋南北朝 埃及的玻璃、波斯的雕塑和金银器等 养蚕和丝织技术传入波斯、拜占庭等地 唐朝 印度制糖法、波斯的缝合木船法等 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典章制度传到新罗和日本 ①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②最远已到达非洲东海岸 ③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④形成了全球性贸易网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南北朝时期,山东琅邪颜氏后裔、衣冠南渡的士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大量引用儒家经:“务先王之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