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89565

18 文言文二则 铁杵成针 课堂实录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6次 大小:197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课堂,实录
  • cover
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文言文“铁杵成针”的中蕴含的道理,学习古人坚持不懈的精神。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读出节奏和韵味。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组词的方式理解文言词语,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意思,引导概括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审美鉴赏:深刻认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含义。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组词的方式理解文言词语。体会故事人物李太白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活动一:猜谜导入,走近人物。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位古人小时候的故事,关于这位古人,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有趣的猜谜小游戏,同学们可以根据诗句猜猜他是谁呢? 分条出示线索: 他是一位唐代著名诗人,写过许多流传千古的诗句。 1.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3.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教师:同学们都很聪明,他就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李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位大诗人小时候却是一个贪玩、不爱读书的孩子,是什么事影响到了他,让他变得刻苦学习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去看看李白小时候发生的事情吧。 活动二:读懂古人的故事,知文意。 1.借助注释,理解课题 教师:《铁杵成针》,这是课文的题目,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个题目的呢? 教师:铁杵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注释①。铁杵是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针是我们现代用来缝制的工具。所以课题的意思是,把舂米或捣衣的铁棒磨成针。 2.多形式读,读通读顺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自读古文,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难读的地方一定要多读几遍。 教师:同学们读的很专注,谁愿意先来读一读这篇文言文?请屏幕前的同学们注意听准字音和停顿。 教师:你读的可真流利!字音准确,声音洪亮,这几个难读的生字,你也读对了,来,请你领读这几个字。 学生领读“杵”“媪”“卒”等。 教师:我注意到文章里还有两个多音字:这两个字应该怎么读呢? 学生:传,因为传就是传说的意思,世传就是世间传说。还,根据注释,还卒业,就是回去完成学业的意思,还就是回去,所以读还。 教师:真棒,你根据注释,结合句子的具体的意思就读准了字音。 教师:下面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读出节奏的。 教师领读古文。(《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教师:同学们在读文言文的时候也要像老师一样,一要放慢速度,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同时要读准节奏。 教师:我们一起解决了读的问题,但是这篇文言文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主要讲了什么故事?下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进入李白小时候的世界吧! 3.运用方法,读懂文意 播放《铁杵成针》配图 教师:同学们快看,图画里是古代的学堂,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呢?。 学生:老师正在批评一个小男孩,老师说:“李白啊,虽然你很聪明,但是也要努力学习呀!可不能轻易放弃。” 教师:原来这个小男孩就是李白呀!他居然想放弃读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你觉得小李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学生:李白说:“读书太无趣了,我不喜欢读书,我要去外面的世界。” 教师:李白真的离开了学堂,开始四处闲逛,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到课文中,一起寻找答案吧。 教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文章的开头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地名———磨针溪,在象耳山脚下。 教师: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哪位同学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去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