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92072

浙美版(2024)一下 第二单元第5课《动物的斑纹》教案

日期:2025-04-03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5次 大小:4240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美版,2024,一下,第二,单元,5课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5动物的斑纹 教学设计 课题 动物的斑纹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一年级 教材分析 《动物的斑纹》这一课是浙美版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课程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动物斑纹,从而认识动物斑纹的特点、形式和作用;并讲述如何用版画的方式完成动物斑纹的创作,引导学生通过创作体验,感受动物的美。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也有艺术创作的实践部分,从而提升参与课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动手和思考中感知自然、探索生命力。教材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基本的美术创作技能,同时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2022新课标要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动物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了解不同动物斑纹的种类、特点、形成原因和生物学意义,形成发现美的意识和发现美的能力。2、学会观察、分析、概括和提炼动物斑纹的形态特征并能够运用线条、色彩、肌理等视觉元素,创造性地表现动物斑纹。3、学生根据自身的艺术感受和创意,能形成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增强对动物斑纹艺术的理解。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注意到动物斑纹的形状(如圆形、条形、点状、网状)和排列方式(如规则、不规则、对称、重复)。通过细致地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动物身上的线条美学原理。培养审美判断力,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审美感知)2. 通过实际操作,如使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如水墨、版画、综合材料等),表现斑纹的质感和肌理,形成个人的艺术语言,并通过创意表现,结合自身的理解和感受,创造出新的艺术形态。(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3. 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不同动物身上的斑纹具体的作用和特点,并融入到创作过程中。(文化理解)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目标群体为一年级学生,他们大多在6-7岁之间,初次接触系统化的美术课程。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情感表达都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于美术课程充满好奇和兴趣,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天赋和兴趣可能更为突出。 重点 认识动物身上形式多样的斑纹。 难点 学会用纸质版画的表现形式绘画出动物的斑纹。 材料准备 剪刀、铅笔、纸板、橡皮擦、布坨、教学资料、水粉、油画棒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动物的斑纹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装饰,而且各有作用。观察、了解动物的斑纹,你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出示图片)2、观看视频。 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动物的纹理。 初步思考课堂问题,让学生了解本课所学内容。 讲授新课 小知识动物的斑纹是由基因控制的,尤其是与皮肤颜色和图案形成相关的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动物的皮肤色素细胞会根据遗传信息在特定位置分布,从而形成各种斑纹。一、说一说问:描述你知道的动物斑纹,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出示图片)学生A:金鱼的斑纹通常呈现出红、白、黑等色块。斑纹可以起到伪装的作用,帮助金鱼隐藏在水草中,也能吸引配偶,有助于繁殖。学生B:蜘蛛的斑纹通常呈现出对称的、复杂的图案,具有很强的辨识度。斑纹能帮助蜘蛛在其栖息环境中伪装,也有助于吸引猎物或者对其他蜘蛛形成领土的标记。学生C:大象的皮肤呈现出皱纹和不规则的花纹,这种结构帮助大象保持体温,尤其在高温环境下,皱纹可以帮助散热。 (出示图片)二、想一想动物身上斑纹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出示图片) (1)老虎的斑纹是黑色的条纹,沿着身体分布不规则。条纹的排列帮助它们在森林中藏匿,避免被捕食者或猎物发现。 (2)豹子身上的斑点呈现不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分布在背部、四肢和头部。斑点的分布和数量因个体而异。 (3)长颈鹿的斑纹呈现不规则的多边形,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