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95277

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共45张PPT)

日期:2025-04-0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1810377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选择性,PPT,45张,课件,特点,内涵
  • cover
(课件网)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第1、2课) 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3、4、5课) 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第6、7、8课) 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10课) 五、战争与文化交流(第11、12、13课) 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15课) 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活动课) 地域文化发展 交流与传播的途径 传承、保护、共享 多样性 交互性 传承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德)马克思 √ 选必2 意识形态+政治制度 选必3 选必1 第一单元时间轴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标要求】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目录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优秀文化的内涵 中国优秀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概 念 解 析 何为文化:广义上是指凡超越本能的、为我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狭义的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的构成: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1、物态文化: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体实在的事物 2、制度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礼俗、民俗、习惯和风俗 4、心态文化: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这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何为中华传统文化: 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文化”与“文明”的异同 文化 文明 产生时间 文化先于文明产生 文明是文化发展而成的高级与精华部分 词语色彩 中性,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部分,与自然相对应 褒义,指称文化的进步状态与先进程度,与野蛮相对应 表现形态 主要表现为人类的精神成果,如文学艺术作品 文明则是人类精神与价值观念的外化与物化,更偏重于物质部分 关键要点 文化存异,不分高低贵贱 文明求同,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同:在表达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意义上,二者都是等值的,可以互用与表达,如物质文化(文明)、精神文化(文明)、制度文化(文明) 中华文化 生生不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智慧结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导入新课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秦汉 先秦 魏晋隋唐 宋元 明清 近代 奠基 形成 繁盛 繁荣 转折 衰落到复兴 诸子百家 华夏认同 汉-尊崇儒 秦-推崇法家 儒学复兴 佛学盛行 魏晋玄学 理学盛行 科技发达 艺术繁荣 文化总结 经世致用 陆王心学 马克思主义 科学民主 中体西用 中华文化的悠悠长路 文化的属性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 文化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文化是社会和历史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中华文化的起源--远古时期 ①文明摇篮: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