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95279

选择性必修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共45张PPT)

日期:2025-04-0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2次 大小:6912490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选择性,必修,2课,中华文化,世界,意义
  • cover
(课件网) 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 2 课 中 华 文 化 的 世 界 意 义 目录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课标要求】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时 空 坐 标 特点: 阶段主题明显;主动—被动—主动;双向交流 导入新课 由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许倬云《万古江河》 世界因交流而精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 1.过程: ①两汉之际:自古印度开始传入 材料: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寻佛取经。 ———整理自《洛阳伽蓝记》 洛阳白马寺,中国的第一座官办寺院 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材料一:永平十年(68年)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用白马载抵洛阳,明帝为其建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明帝令画工图佛像……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 ———《魏书》 佛教中国化第一阶段———佛道”(自东汉楚王至桓帝,黄老、浮屠并称)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 1.过程: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刘宋有佛寺1913所,南齐有2015所,萧梁有2846所,即便是疆域局促的陈朝,也仍有佛寺1232所。 北朝的佛寺、僧尼远多于南朝,北魏末,仅洛阳一地就有佛寺1367所,全国有1万余所。东魏北齐有寺3万余所,僧尼300万人。北周也有寺1万所,僧尼100万人。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是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三教殿” 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 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天下多故, 名士少有全者。 《晋书 阮籍》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曹操集 蒿里行》 佛教因果报应、消极避世的思想,把人的眼光从现实转移到来世。佛教教义给苦难人民以精神慰藉 天灾人祸,社会动荡 统治者:麻醉人民,维护统治 名士为求明哲保身,多不谈政治,崇尚玄学和佛学 佛教中国化第二阶段———佛玄”。 玄学化是魏晋南北朝佛教中国化的主要形式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 1.过程: 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 玄奘法师 所谓佛学中国化,最要的是在其冲淡了宗教精神,加深了人生情味。———钱穆 唯识宗 玄奘 “万法唯识”、“心外无法” 禅宗 达摩 “禅”:静坐沉思。主张佛在心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