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目录 学校教育的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发展;了解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国子监琉璃牌坊是全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 导入新课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1.主要形式: 官学与私学 材料:殷商西周时代,巫史掌管文化教育,只有贵族及其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内容局限在礼制、法度、宗教神学的范围之内,政教不分。文化知识也属贵族专有,王室设立各种世袭的官职,以保存文献资料,传授文化知识。 ———吴小如《中国文化史纲要》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教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1)官学: 商周时期 “学在官府” 西汉中央设立太学(汉武帝设五经博士) 汉代开始设地方官学 西晋设立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晋: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 唐:国子学限三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 太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 四门学限七品官以上及部分俊异庶人 “学在官府”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西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知识拓展 文翁,汉景帝后期,担任蜀郡守。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间,蜀郡太守文翁曾创建文翁石室,是中国的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文翁石室”创立不久,即以学风卓荦,人才辈出而名冠西南。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下令全国效仿文翁兴办学校。 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 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四川博物院藏) 汉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原因 1.国家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为汉代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2.汉代政治制度对学校教育的需求 3.汉代思想文化政策对学校教育的支持 4.汉代文化载体与传播方式的变革为学校教育创造了条件 5.文化传承内容的变化促使学校教育发展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1.主要形式: 官学与私学 (2)私学: ①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规模已经相当可观。聚徒讲学成为时尚,各家立派建说,互相驳难,终致百家争鸣之势。———吴小如《中国文化史纲要》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稷下学宫 春秋时期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成熟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积极要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进行社会政治改革 ③文化:学术下移和士阶层崛起又为私学的产生与蓬勃发展提供了知识基础和人才储备 ④社会环境: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争霸局面出现,各国统治者无力顾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