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目录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课标要求】 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世界遗产公约》 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新课导入 2019年4月16日,一条新闻震惊世界:巴黎圣母院突然遭遇大火,受损严重。 无论是在现场的群众还是世界各地的人们都非常震惊,很多人都为这一文化遗产的损毁表示哀悼。 巴黎圣母院是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不只是法国的损失,也是人类的损失。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一)概念释读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包含文化景观)、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 文化遗产: 指先人创造并流传下来的所有文化财富。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指从审美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动植物景观或自然景观。 双重遗产: 指既具有突出 文化价值又具有突出自然价值的景观。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一)概念释读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古迹: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的成份或构造物、铭文、窟洞以及景观的联合体;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的联合工程以及包括有考古地址的区域。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 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众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二)文化遗产的现状 材料 一些文化遗产不断过度开发,比如,原生态或特定时期的某些生活形式,如“裸体拉纤”、“抢亲”等仪式或风俗在一些地方被滥用,为了迎合游客口味,甚至加入了许多不健康内容。破坏性建设,掠夺性开发,企业式经营等现象已成为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新难点。 ———杨海波《浅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 酸雨腐蚀后的乐山大佛 战争后的圆明园遗址 地震后的尼泊尔故宫 庞贝古城遗址: 毁于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 1、世界文化遗产不断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与破坏(自然灾害、战争、工业化、城市化、对资源的过渡消耗,过渡的旅游开发,文化遗产年久腐变,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造成的情况恶化等)而且不可再生 2、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