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97135

【大单元整体教学】3.9《昼夜交替》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日期:2025-04-02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38021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整体,单元,教学,昼夜交替,设计,课时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地球的运动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九)宇宙中的地球 二、学习内容 9.2地球绕地轴自转 ①知道地球的自转轴、自转周期和自转方向,理解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等自然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9.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②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周期和方向,理解四季形成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三、学业要求 知道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季节变化、正午物体影长变化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关 单元课时设计 4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地球的运动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地球的运动分为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运动是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循环)发生的根本原因。昼夜交替对动植物产生了影响,四季循环对动植物、天气、人文也产生了影响。 探索宇宙和自然现象的奥秘,是人类千百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探索的过程中,人类对地球已经有了很多了解。 本单元整合了地球和宇宙单元关于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变化,公转和四季变化的一系列活动的内容,同时可以结合生命科学领域进行昼夜交替现象对动植物影响的学习。模拟实验简单易行,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化抽象为直观。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科学观念: 知道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周期性运动以及相关的自然现象,能认识到太空探索拓宽了人类的视野。 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方法,抓住简单事物的本质特征,展示对事物的系统、结构、关系、过程及循环的理解,能使用或建构模型,解释有关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能形成事物动态变化的图景,掌握比较的方法和分类的基本要求,善于用类比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征,理解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基本方法并用于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简单问题,抽象概括常见事物的本质特征,比较全面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假设,基于交流情境提出观点,建立证据与假设或观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科学实验中的变量控制。 具有基于事物的结构、功能等展开想象的能力,能运用重组思维、发散思维、突破定势等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基于科学原理提出有一定新颖性和合理性的观点;能进行初步的创意设计,并利用影像、文字或实物表达自己的创意。 探究实践: 能基于所学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假设,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案。初步具有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问题和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的能力。 能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信息,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并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初步具有获取信息、运用科学方法描述和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采用不同方式(如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果,尝试运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和总结性评价,完善探究报告。初步具有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价、反思、改进的能力。 责任态度: 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发生原因的因果兴趣;不盲从,不迷信权威,能以事实为依据作出独立判断,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愿意调整自己的想法;善于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和方法完成探究和实践,初步具有创新的兴趣;就科学问题在认识上的分歧,乐于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和辩论,基于证据反思和调整探究活动。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