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8课 辛亥革命 设计理念 本课原有的子目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个子目。通过对本课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逻辑结构、叙事内容的分析,以及学情的考量等,将本课教学内容整合为三个部分:改良or革命———道路的选择;暴力or和谈———妥协的艺术;专制or民主———革命的回声。总体上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相互关联的问题层层递进,深入探讨革命的必然与偶然、革命的策略以及从长时段、多维度的角度认识辛亥革命,并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入其中,促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教学背景 (一)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结合课标要求中的行为动词和教材内容来看,在识记层面,要求学生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层面,要求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应用层面,要求学生掌握利用唯物史观认识和评价革命的基本方法。 (二)教材分析:本课为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的第18课《辛亥革命》。另外,《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将辛亥革命作为亚洲觉醒的表现。本课主要论述1901年以来清朝自救的失败,革命在与改良的博弈中爆发,辛亥革命爆发后的形势变化和妥协走向以及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本课上承十九世纪末社会各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下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师应引导学生厘清辛亥革命爆发前后的历史发展历程,并利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进行长时段、多维度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 1、已知: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辛亥革命相关内容,因此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一些基本史实,如孙中山的早年革命活动、同盟会的建立、辛亥革命主要过程等,有一定程度了解。但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有限,因此本课教学应注重回顾所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革命的必然性、南北议和中的妥协,并锻炼其利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能力。 2、想知:学生想要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偶然还是必然。 3、未知:学生对清政府、立宪派、革命派以及逐渐形成的北洋军阀的发展与他们之间的互动与博弈尚不清楚,利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能力也有待加强。 4、能知: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及学生认知水平、知识体系,通过教师建构问题链,创设情境,学生能够认识革命爆发是必然和偶然合力作用的结果,理解“妥协”是革命情势之需,也是更为理性的选择并对辛亥革命形成合理认识。 教学目标 1、了解1840-1900年中华民族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历程,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在改良与革命的博弈中,理解不同阶层在新的时代语境中进行的探索与努力,体悟革命的艰难曲折与蓬勃发展,认识革命爆发是必然和偶然合力的结果;(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分析史料,思考各派力量对于革命走向的塑造,理解“妥协”是革命情势之需,也是革命更为理性的选择,体悟斗争与妥协都是实现革命目标的手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从长时段、多维度的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并能形成知识迁移,运用到对其他革命运动的评价。(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教学难点 中华民国建立后的政治博弈、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资源和方法 1、教学资源 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历史照片、文字史料、多媒体 2、教法设计 讲授法、历史问题探究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3、学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