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诗词诵读 拟行路难(其四) [疏通诗歌大意] 一、作家作品 作者 生平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家世寒微,但很有志气。元嘉年间被宋文帝刘义隆任命为国侍郎。孝武帝即位后,为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任秣陵(今南京市)令,转永嘉(今温州市)令,后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后刘子顼作乱,鲍照被乱兵杀害。 [拓展资料链接] 主要 作品 今存诗204首,有《鲍参军集》,其中著名的有《拟行路难》18首。 人物 评价 钟嵘在《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其诗风雄健奔放,颇负盛名,对唐代作家李白产生过重大影响。 续表 二、写作背景 鲍照生活在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士族大家统治当时的社会。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 三、诗歌赏析 诗人以“泻水置平地”这一自然现象作为起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遭受压抑的激愤之情,以及对门阀制度压迫的不满、痛苦和无奈。 全诗的情感变化层次清晰。开头四句情感比较平静,使人明显感到诗人是在以理智克制情感的奔泻;到饮酒自宽时,理智的防线在瓦解,情感的流动加快;终于,《行路难》的悲歌冲口而出,情感之流直泻而去;到“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诗情沸腾,就像卷石冲岸的巨涛一样迎面涌来;最后,“吞声”一句好似一道铁闸落下,将奔流的情感陡然截住,形成大起大落的艺术效果。 语言明白晓畅。诗人并非为写诗而造情,而是在倾诉衷肠的过程中,诗句自然而然地从心底涌流出来,十分真切感人。更难得的是如此浅近通俗的语言,却表达了含蓄的诗意和深沉的感情。如“岂无感”三个字并不深奥,但它既陈述了愁叹之情的合理性,又蕴含着对精神压抑的抗议。 [随堂即时训练] 一、整体把握知情感 1.根据诗歌内容,恰当填空。 参考答案:①忿忿不平 ②无可奈何 二、微点深意细探究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体现出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诗人身上,流露出了他的愤懑与不平。 B.开头写水流方向的不同,表示诗人认同人的贵贱是由门第的高低来决定的这一说法。 C.“举杯断绝歌《路难》”中的“断绝”往往被后人理解为“歌断绝”。 D.本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表现了诗人愤懑不平的思想情感。 √ 解析:“诗人认同……”错误,门阀制度阻塞了诗人的进仕之路,故诗人对其是不认同的。 3.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诗人是如何围绕诗眼谋篇布局的 参考答案:诗眼是“愁”。一、二句运用起兴的手法,借平地上的水流向四面八方,抒写人的命运因门第不同分为高低贵贱;三、四句用宿命论的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从反面可以窥探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不平之气;后四句写“酌酒”为消愁,却又“断绝”了遣怀的歌吟,愁总是萦绕心间,“不敢言”则更添惆怅。 4.“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 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