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永遇乐京口怀古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对辛弃疾的诗篇已有初步了解,也接触过其他抒写怀古的作品,但对诗歌的内容、手法理解还浮于表面。而“用典”几乎是怀古之作的不二法门。作品中的“典”承载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意义,“用典”,不仅能凸显而且能有效地推进和发散作者的体验和思考。分析作品“用典”,对深入领会怀古之作的表现手法和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课教学重在分析用典,让学生展开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品味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受其慷慨悲愤的语言。 2.鉴赏诗中用典、对比、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艺术手法。 3.感受诗人抗金救国的雄心壮志、对国家的担忧以及报国无门的悲愤。 4.依托作品中“用典”与“表情达意”间的关系,窥见《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词风一斑。 【教学思想】 1.通过深入文本研习,使学生全面理解文中典故的深刻含义,并探讨其在表达上的关键作用。这一过程将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透过文字的表面,捕捉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2.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活动,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体味词人借古喻今的深意。我们将重点关注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以及面对壮志难酬的深深苦闷。同时,也将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慨之情。 【课程资源】 1.视频朗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吟诵品读,把握情感,揣摩用典之妙。 学习难点:反复诵读,理解主旨,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与工具】 方法;预习中成诵,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工具:PPT课件、电子白板。 【预习任务】 1.搜集辛弃疾的生平资料,并了解这首诗歌的成诗背景。 2.完成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相关问题。 3.熟读全词,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句含义。 【教学安排】 课前学习任务熟读全词,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句含义。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一:吟咏词韵,把握情感。 1.大声诵读全词。 注意佛(bì)狸的读音,以及封/狼居胥的断句,狼居胥是山名,封山意为筑坛祭山,纪念胜利。整首词押仄韵,须读出激励劲远,跌宕高昂之气韵。 2.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65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3.读的过程中思考: 这是一首怀古诗,辛弃疾站立在北固山上,想到了哪些典故人事? 学习活动二:细读品味,揣摩用典之妙。 本词的特色就是多用典故。恰当的用典可使文情隽永,含蓄深刻,或仰慕古人,或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任务一:自读全词,理解概括。同学们四字结构的短语概括词中的几个典故。 ①孙仲谋②寄奴③元嘉④佛狸祠⑤廉颇 任务二:合作探究,揣摩态度。全班分为五组,每组探究一个典故,小组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共同形成答案。 任务三:小组展示,质疑补充。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讨论成果,然后将这一典故相关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诵出来。 任务四:对比推敲,析出主旨。 (1)同样是对英雄的追慕,为何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详略对比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2)同样是写北伐,为什么写父子二人一成一败?成败对比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