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滥竽充数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迁都临淄,大兴礼乐教化。每日辰时三刻,三百名乐师便会在稷下学宫的明堂内列阵,钟磬齐鸣之声能传出半座临淄城。宣王尤其喜爱竽乐合奏,常说:"竽声如松涛阵阵,闻之忘忧。" 这日清晨,南郭先生背着祖传的青铜竽,混在乐师队伍中走进宫门。他本是宋国没落贵族,自幼习剑却不喜音律,父亲临终前将这柄刻着云雷纹的竽塞到他手中:"乱世之中,一技傍身方得周全。"可他哪里知道,这柄装饰精美的竽,竟是个连簧片都没装的空壳。 当三百竽管同时扬起时,南郭先生屏住呼吸,将竽口抵在唇边。他的目光扫过对面的编钟乐师,发现那些人都在偷眼观察宣王的神色。果然,宣王微闭双目,手指随着乐声轻敲御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南郭先生悄悄松了口气,开始模仿旁人的动作:腮帮子鼓得滚圆,手指在竽眼上快速跳动,仿佛真有乐符从竽管中流淌而出。 如此过了三年,南郭先生每月都能领到一石粟米的俸禄。直到公元前301年,宣王突然驾崩,其子湣王继位。新王继位三月后的朝会上,湣王忽然指着乐师队伍说:"独奏方能辨优劣,明日起每日轮值三人御前演奏。" 消息传开,乐师们无不暗自欣喜,唯有南郭先生如坠冰窟。他连夜收拾行囊,在黎明前混出西城门。当守卫询问时,他举着竽苦笑:"家中老母病重,容我回乡尽孝。"出城二十里后,他将那柄无用的青铜竽扔进淄水,望着泛起的涟漪长叹:"父亲啊,您教我藏巧于拙,却不知这巧终有藏不住的一日。" 后来,临淄城流传起新的童谣:"宣王爱听万竽鸣,湣王独钟一管清。滥竽充数终有报,淄水东流不复西。"南郭先生的故事,成为稷下学宫辩论会上"名实之辩"的经典案例,警示着后世之人:虚名如同无簧之竽,终究经不起独奏的考验。 一、选择题 1. 南郭先生能混入齐宣王的乐师队伍,主要因为: A. 他的青铜竽装饰精美 B. 宣王喜欢合奏不辨真伪 C. 他自幼精通音律 D. 乐师队伍管理松散 二、填空题 2. 南郭先生的青铜竽实际上是个_____的空壳(填关键特征) 3. 齐湣王继位后推行的新政策是_____(限4字) 三、判断题 4. 南郭先生在齐宣王时期每天都认真练习吹竽( ) (正确填T,错误填F) 四、简答题 5. 故事结尾"名实之辩"的核心矛盾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分析。 答案与解析: 1. B(原文"宣王尤其喜爱竽乐合奏"是关键) 2. 无簧片(原文明确提到"连簧片都没装") 3. 独奏考核(湣王要求"每日轮值三人御前演奏") 4. F(南郭先生从未真正练习,只是模仿动作) 5. 名实矛盾体现在南郭先生"名"为乐师却无"实"技,青铜竽"名"为乐器却无"实"用。正如文末所说"虚名如同无簧之竽",当湣王要求独奏("名实相符"的检验)时,虚假的"名"便无法掩盖空虚的"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