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12366

8年级物理跨学科融合主题学习案例:透“镜”看世界(3课时)

日期:2025-04-03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5次 大小:35758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8年级,物理,跨学科,融合,主题,学习
  • cover
案例 8 透“镜”看世界 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规划表 课题名称 透“镜”看世界 年级 八年级 涉及学科 物理:透镜的成像规律,眼睛的视物原理,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 矫正方法,近视镜、老花镜、望远镜、显微镜等的物理原理。 生物学:眼球的基本生理结构,与物理透镜知识结合,构建简易的眼 球物理模型。 工程技术: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制作照相机模型,理解怎样用“镜” 看世界。 意义价值 本课题以光学基础知识为载体,策划并开展实践活动,统整物理、生 物学和工程技术等多学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实践 活动,在活动中建构光学知识体系,对光学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并 学会从跨学科视角综合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乐于思考、勇于探 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素养。通过了解认识天问一号的高分辨率相机等 我国现代科技成就,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责任担当等核心 素养。 学习任务 梳理和建构初中阶段的几何光学内容;将物理内容与生物学、工程技 术等其他学科内容融合,综合分析、解释人眼、照相机、望远镜、显 微镜等光学器件的成像原理及应用;策划一场“透‘镜’看世界”的 科普展览。 学习目标 1.聚焦“镜”与“像”,了解人眼以及各种简单的光学元件、仪器的 成像原理、成像特点及应用,能用这些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和问题,有 将光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社会发展的意识。 2.通过类比凸透镜成像实验,了解人眼成像的简易物理模型,能用凸 透镜成像的规律来简单分析人眼视物成像的原理,并获得结论,进一 步使用物理模型解释近、远视眼的矫正,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 具有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提高收集数据、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 正”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提 出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 4.通过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具有对科学的求知 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 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原理,通过参与本次科普展览,关注科学技术对社 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人眼结构和视物原理,掌握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原理,培养 用所学透镜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主动求知、归纳总结的主 观能动性。 2.了解各种简单的光学元件成像特点及应用,将光学知识应用于日常 生活、工程实践和社会发展。 难点: 1 1.归纳初中物理光学内容中涉及的镜及其成像原理、特点。 2.将光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如眼镜)、工程实践(如望远镜、显微镜)、 社会发展(如照相机)等领域。 学情分析 学生对凸透镜成像原理较熟悉,七年级生物课上已对眼球的结构、近 视眼和科学用眼习惯有所介绍,以上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 的理论基础。但是对于刚学习了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八年级学生来说, 从物理学视角进一步理解眼球的结构、视物原理和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还有一定困难,同时对光学知识缺乏系统的认识。 由于学生刚接触物理,科学探究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均需培养。本案例参考 STEM 教育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模型,结合概 念转变教学理论,对教学内容从学科角度进行分解,引导学生在跨学 科学习活动中建构科学概念,理解眼球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课程实施规划 学习主题任务 实践任务 课时 选题 任务 1:观看各种“镜”记录的视频,领悟我们都在用“镜” 课时 1 ( 创 设 真 实 情 看世界,明确举办“透‘镜’看世界”的科普展览活动。 境,明确实践课 题) 规划 任务 2:围绕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