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篇目(二) *六国论 第16课 课文助读与拓展 一、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著有《嘉祐集》。 二、背景链接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与袭扰,朝廷不敢坚决抵抗,而采取妥协的办法,以财赂之,求得苟安。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朝廷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契丹要求割地,结果北宋答应每年增加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庆历四年(1044),宋朝同意每年输纳 西夏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叶3万斤。这种做法增加了对方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和平”并未换到,反而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苏洵主张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降,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于是写下了这篇《六国论》。 一、辨清通假,疏通障碍 暴霜露,斩荆棘 ———____”同“____”,_____ 语言建构与运用 暴 曝 暴露 副词,或许 代词,有人 副词,有时 动词,亲附、亲近 连词,和,同 介词,跟、同,表示比较的对象 介词,和 副词,终于 动词,坚持到底 名词,起初 副词,才 连词,假如 动词,对着,这里是“对付”的意思 动词,对着、朝向 副词,先前、从前 形容词,旧的、过去的 连词,所以 副词,故意、特意 名词,老交情 形容词,衰老的 动词,治理 动词,作为 动词,成为 介词,替、给 动词,表判断,是 形容词,适宜,得当 动词,能,能够 动词,得到 介词,因为 介词,用,凭借 副词,才 目的连词,来 介词,用 介词,用 介词,因为 介词,用 介词,凭借 连词,就,两个“则”连用,表并列 连词,那么 与前面“然”连用,构成连词性结构, 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 连词,那么 名词,兵器、武器 名词,军队 名词,战争、武力 动词,招致 动词,邀请 形容词,迅速 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名词作动词,侍奉 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 名词作状语,天天 名词作状语,月月 名词作状语,按道理、从道理上讲 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名词作状语,向西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动词作名词,攻战的方法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 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那实际情况 泛指祖辈、父辈 智谋与国势(力量) 旧事 灭亡 这样以后 没有出发 可以凭借 五、文言句式,辨清译准 1.判断句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译文:_____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译文:_____ “非”表否定判断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 “……也”表判断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2.状语后置句 (1)后秦击赵者再。 ( ) 译文:_____ (2)赵尝五战于秦。 ( ) 译文:_____ “再”为状语,修饰“击”,正常语序为“后秦再击赵”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于秦”,介词结构作状语,修饰“五战”,正常语序为 “赵尝于秦五战”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 (3)其势弱于秦。 ( ) 译文:_____ “于秦”,介词结构作状语,修饰“弱”,正常语序为“其势于秦弱” 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 3.定语后置句 苟以天下之大。 ( ) 译文:_____ “之大”为定语,修饰“天下”,正常语序为“苟以大之天下”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 4.被动句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译文:_____ (2)洎牧以谗诛。( ) 译文:_____ 治理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