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13960

【大单元·任务式】统编版四下第三单元第6课时9.短诗三首 教案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8次 大小:5420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单元,第三,三首,短诗,6课时,四下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课题:短诗三首 内容分析: 《短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歌单元的第一课。课文选编了冰心《繁星》中的三首短诗,诗歌意境优美,意蕴深长,分别表达了怀念童年、热爱大海、歌颂母亲的主题,表现了冰心对童真、母爱、自然的歌颂。 文化自信: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产生对现代诗的喜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文化传承。 语言运用: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画面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初步感受现代诗的语言特点。 思维能力 :运用联想与想象,建立诗歌意象与生活经验的联结。 审美创造:感受诗歌语言韵律美,鼓励学生运用诗歌元素进行创作。 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境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的大任务吗?想要“诗歌创作大赛”的黄金入场券,必须要完成三个神秘任务。同学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让我们开始第一站的探秘活动吧,去看一看哪里有什么在等待着我们。 活动流程:畅谈繁星。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诗歌欣赏。 1.诗歌资料袋:教师出示一些优美的小诗,学生读一读。教师介绍《飞鸟集》然后引入《短诗三首》。 《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创作的诗集,它包括325首清丽的无标题小诗,首次出版于1916年。 这些诗的题材多为极其常见事物,不外乎小草、落叶、飞鸟、星辰等等。但是其中却蕴涵了丰富的思想、深奥的哲理,表现出一种清新明快、优美隽永的风格。 1913年,泰戈尔受邀访问中国,他的诗风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他的启示下,1921年,冰心把日常零碎的思想集结出版了诗集《繁星》,奠定了她在中国新诗界的地位,成为中国新文学女性作家第一人。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冰心,走进她的《短诗三首》。 2.了解诗人。学生说一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冰心的资料。 3.朗读探秘,发现诗形。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生字词。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通过“阶梯式朗读”(听范读→自由读→分行接龙读→配乐齐读)感受韵律美和节奏美。 积极参与诵读、齐声诵读和配乐诵读,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字词的读音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读,读准“啊”的发音。 设计意图:学生品味诗歌的韵味,离不开反复朗读。在一次次地朗读中,学生体会到整齐的句式能带来节奏感; 第二节:细读诗歌。体会情感。 1.共读《繁星(七一)》 同学们,通过我们的朗读,你对三首小诗的内容了解了吗?教师提出问题,“《繁星(七一)》中,诗人回忆了哪些场景? 预设要点: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1)逐句理解,想象画面。 ①“月明的园中”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象一下‘月明的园中’是一个怎样的画面?你能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出一个月光皎洁、花园宁静美好的画面。 引导:“在这样的园中,你会有什么感觉呢?是宁静、快乐,还是其他的情感呢?” 让学生体会诗歌中营造出的氛围和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情感,提出问题:“诗人为什么会对‘月明的园中’这个场景有深刻的印象?这个场景对诗人来说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场景对你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外婆的厨房。外公的摇椅、田野的夕阳) ②“藤萝的叶下” 提问:“‘藤萝的叶下’又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你能想象一下藤萝的样子和叶下的环境吗?” 让学生描述出藤萝繁茂、叶下阴凉的场景。 提问:联系上下文“这个场景和‘月明的园中’有什么联系呢?它们共同营造出了怎样的氛围呢?”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