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14686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26张PPT)

日期:2025-04-0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45405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4课,文化,传承,多种,载体,及其
  • cover
(课件网)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标要求: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 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印刷书的诞生。 学习难点:印刷书的诞生。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1.古代学校教育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官学、私学 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 《白鹿洞书院揭示》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下图体现了宋代书院的哪些特点?如何理解书院的发展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作用? 1.古代学校教育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官学、私学 (2)古希腊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分科教育 2.近代学校教育 (1)近代西方的学校教育 ① 拿破仑“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② 柏林大学实现“教学与研究合一”,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 ③ 美国大学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服务社会。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2.近代学校教育 (2)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① 大学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北京大学: 戊戌维新运动中创建的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 蔡元培 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络众家之学府”,是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大学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 清华大学: 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此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清华大学 梅贻琦 近春园 2.近代学校教育 (2)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① 大学教育 ② 留学教育 留学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3.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教育 时间 内容 建国初期 扫盲教育。 1949年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977年 高考制度恢复,文化教育重新走上正轨。 1983年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20世纪90年代 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高校年毕业生人数从16.5万增长到820万,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着眼于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群体学习和深造的愿望与需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印刷书的诞生 书籍的发展历程 时间 历程 公元前30世纪 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公元前5世纪 帛书,中国古代最早的书籍 公元105年 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 11世纪中叶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15世纪中叶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1.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观察下列图片,思考:造纸术和印刷技术的进步对文化传播有什么影响? 造纸术、印刷术的进步为文化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推动了文化的普及,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提高了人的文化修养。 1.技术层面:印刷书的出现是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的产物,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出版。 2.掌握知识的层面: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使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更多人可以阅读书籍。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