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过关检测(三)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雷击,指打雷时电流通过人、畜、树木、建筑物等而造成杀伤或破坏,其中一种雷击形式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叫作“直击雷”。若某次发生“直击雷”前瞬间云层所带的电荷量为8 C,雷击时放电时间为200 μs,则此次雷击时的平均电流为( ) A.0.04 A B.4×104 A C.0.08 A D.8×104 A 解析:选B。已知雷击时放电时间为200 μs,放电荷量等于8 C,则此次雷击时的平均电流为:I== A=4×104 A,故B正确,A、C、D错误。 2.R1、R2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R1、R2并联后的总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在区域Ⅰ B.R1、R2并联后的总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在区域Ⅱ C.R1、R2串联后的总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在区域Ⅰ D.R1、R2串联后的总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在区域Ⅱ 解析:选A。在I-U图像中,图像的斜率表示电阻阻值的倒数,由题图可知电阻R1的阻值较大,电阻R2的阻值较小。R1、R2并联后的总电阻小于任意一个电阻值,所以伏安特性曲线在电阻值比较小的区域Ⅰ,故A正确,B错误;若将两电阻串联后接入电路,由于串联后的总电阻大于任意一个电阻,所以R1、R2串联后的总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在电阻值比较大的区域Ⅲ,故C、D错误。 3.一个小灯泡上标有“6 V 0.3 A”,它在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 ) A.20 Ω B.1.8 Ω C.0.05 Ω D.6.3 Ω 解析:选A。由题意知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压为 U=6 V,电流为 I=0.3 A,则在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R== Ω=20 Ω,故选A。 4.如图所示,将一个电流计G和一个电阻串联可以改装成电压表,将一个电流计G和一个电阻并联可以改装成电流表,要使它们的量程增大,R1、R2应如何变化( )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CD259.TIF" \* MERGEFORMATINET A.R1增大,R2增大 B.R1减小,R2减小 C.R1增大,R2减小 D.R1减小,R2增大 解析:选C。由题图甲所示可知,电流表与电阻串联,甲图为电压表,R1起分压作用,要使量程增加,需增加R1的分压,即增加R1的电阻,由题图乙所示可知,电流表与电阻并联,乙图为电流表,R2起分流作用,要使量程增加,需增加R2的分流,即减小R2的电阻,故C正确。 5.如图所示,R2=R4,理想电压表V1的示数为70 V,理想电压表V2的示数为50 V,则A、B间的电压为( )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3-25.tif" \* MERGEFORMATINET A.140 V B.120 V C.100 V D.无法计算 解析:选B。理想电压表所在支路不通,则题图所示电路是四个电阻串联,电压表V1测量的是R1和R2两端的电压之和,电压表V2测量的是R2和R3两端的电压之和。因为R2=R4,所以电压表V2相当于测的是R3和R4两端的电压之和,即A、B间的电压为电压表V1的示数与电压表V2的示数之和,则A、B间的电压为50 V+70 V=120 V,B正确。 6.电阻R的I-U图像如图所示,由此得出( )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B67A.TIF" \* MERGEFORMATINET A.导体的电阻与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电阻R=0.5 Ω C.在R两端加上6.0 V的电压时,每秒通过电阻横截面的电荷量是3.0 C D.I-U图像的斜率表示电阻 解析:选C。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与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A错误;根据电阻的定义式R== Ω=2 Ω,故B错误;由题图知,当U=6.0 V时,I=3.0 A,则每秒通过电阻横截面的电荷量是q=It=3.0×1 C=3.0 C,故C正确;I-U图像的斜率倒数表示电阻,D错误。 7.两根材料相同的均匀导线A和B,其长度分别为L和2L,串联在电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