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 核素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研究方法、观念和科学精神,教材在本节特别重视化学史情境的创设。通过科学史话、研究与实践等形式,呈现周期表的发现过程和意义。例如,在元素周期表的引入段落,以门捷列夫编制第一张周期表引入,并特别强调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出来的;在科学史话“元素周期表的发展”中,简述了门捷列夫周期表之前的基础和之后的发展;在研究与实践“认识元素周期表”中,还以学生体验的形式,通过关注周期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周期表。这条化学史情境线索的呈现,能使学生发现和体会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态度。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体现,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也是应用元素周期表解决相关问题的基础。教材把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内容之后,目的是引导学生在了解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认识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律。之后呈现的核素的知识,是对元素概念的扩大,是从周期表的同“位”与原子核(“构”)的关系这一视角来讨论的。 二、学期分析 关于元素周期表,学生在初中已了解概貌,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编写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了解和熟悉周期表的结构。本节采用“思考与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归纳原子结构与周期表的关系,这里重点讨论的是周期表的周期序数、族序数(“位”)与原子核外电子(“构”)的关系,为后面讨论元素性质打下基础。有关放射性同位素的知识,中学物理中已有较多的介绍,此处只是简单介绍应用。元素周期表与核素这两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初步建立“构”“位”“性”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领略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规则和规律。 2、“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培养 3、认识核素、了解同位素,并学会原子符号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方法 归纳法、演绎法 教学设计思路 以元素周期表发展史上的三位代表人物为起点,通过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了解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体会探究过程,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在了解各种形式的周期表的基础上,以问题推动教学:“现用元素周期表的规则如何?其中蕴含哪些规律呢?”→“元素周期表的编写规则”→“周期的规律”→“族的规律”→“周期和族的关系”。围绕核心“元素周期表的规则和规律”展开教学。在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全貌后,通过特殊区域的了解和问题的转换:118种元素是不是代表了118种原子,过渡到“元素、核素、同位素”的了解。最后通过对同位素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实用性。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创设情境,了解发展历程 提问:你知道谁是元素周期表发展史上的第一人吗? 第一个对元素进行分类的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绘制者?第一张现代元素周期表的绘制者? 阅读并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 以时间轴为依据,展示各阶段研究成果,以图片展示各种形式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确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成型期、完善期。 探索期:第一个对元素进行分类的人—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三素组”的概念。 成型期: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绘制者—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完善期:第一张现代周期表的绘制者—维尔纳。 环节二:归纳演绎了解规则运用规律 问题1:我们常用的元素周期表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则编排的呢?当中蕴含哪些规律呢?同横行称为周期,同纵列称为族。问题2:周期表有多少个周期多少个族?如何表达?问题3:怎样的元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