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4.1.2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该课时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深入研究两个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通过该课时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于同主族元素性质有较清晰的认识,对于常见的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对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性质的研究来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能够知道金属和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在新教材的编排中,更加注重概念理论知识的建构过程和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核心教学活动凸现了概念理论的建构过程,更注重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能够给出主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学生也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决定的,能够明确主族元素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第二章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金属钠和非金属氯的基本性质。但是,学生没有清晰的元素变化规律的认识,还不能将周期表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以及元素性质相联系。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和递变的简单模型,为今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展示-探讨-总结的教学环节,初步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总结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能力。 2.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通过对同主族元素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评价目标】 1.通过对碱金属及卤族元素性质递变性的实验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和定量水平)。 2.通过对原子结构影响化学性质的分析及总结,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元素“位-构-性”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 3.通过对陌生元素性质的探究及应用的预测及验证,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 四、教学重难点 1. 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化学性质变化规律 2.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的思想方法的确定 五、教学方法 归纳、实验探究、演绎 六、教学设计思路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理论结论(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性质递变规律)—理论预测(卤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性质递变规律)—实验验证—总结规律—应用规律。符合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再以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认知规律,有效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 七、教学流程 以元素周期表的排布原则为导入,引入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存在相关性。以典型金属元素所在IA族的碱金属元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探究,对比钾和钠性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层面分析性质差异的原因;从局部到整体,总结出碱金属一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性,并进行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预测。利用已学碱金属的研究方法,预测卤族元素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利用已有的科学事实,证明卤族元素结构和性质的关系;逐步累积演进,实现学习进阶,利用已有的科学事实,证明卤族元素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结合碱金属及卤族元素,总结得出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原则有了进一步的整体认识,既保证了知识关联结构化,同时建构了完整的假设-验证-归纳-总结-预测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应用视频、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观察、动手能力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