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23472

15 女娲补天 表格式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211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女娲补天,格式,教学设计
  • cover
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 女娲补天 提供者 -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女娲补天》,这是一则源自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接触并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女娲如何为了拯救人类,历经艰险修补天空的过程等知识点。同时,通过对女娲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女娲勇敢、善良、无私奉献的品质。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神话故事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此外,学生还能学会通过默读、想象和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从中获得情感上的启迪和道德上的教益。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准确概括女娲补天的过程。 (2)通过默读、圈画、交流讨论等方式,体会神话故事的写作特点,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感受女娲勇敢、善良、奉献的精神品质,体会神话故事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1)从知识本身角度,理解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从学生角度,想象女娲炼石补天的过程,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 教学方法 讲授法、默读感悟法、讨论法、想象感悟法、复述法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场景图片,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特色,并通过视觉效果加深对女娲补天故事的理解。 (2)《女娲补天》原文及相关资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取到课文的完整内容,同时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如女娲在中国神话中的地位、其他相关神话故事等,以便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中使用。 (3)创意写作练习册:为了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将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得具体、生动,准备一份创意写作练习册,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深入理解和描绘女娲的形象及其精神。 教学过程 一、感受传统,揭示课题 展示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场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特色。 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大家看看这些图片,你们能猜出它们都来自哪些故事或传说吗? (学生依次说出图片中的故事的名称) 结合图片引出女娲补天的故事。 过渡:最后一张图片展示了女娲造人的场景。作为人类的母亲,女娲抟泥造人,赋予了地球生机。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女娲的另一个重要故事———女娲补天。 教师板书课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板书:女娲补天) 明确:“补”可以修饰衣服、锅、雨伞、营养等,但“天”怎么能被“补”呢?又该如何“补”呢?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介绍女娲的相关知识。 女娲是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她不仅造人还建立了婚姻制度。因天地崩塌,她熔炼彩石以修补苍天,并斩鳖足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传世神话。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要求学生在默读过程中标记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测。 (1) 指名学生拼写生字。 方法拓展: “塌”可以通过描述地震等自然灾害来帮助学生理解; “杀”可以用动作演示,让学生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境; “熄”则可从字形结构入手,比如火苗被覆盖。 ◆多音字: 混: hùn(混乱) hún(混水摸鱼) ◆形近字示例: 塌(塌方) 榻(下榻) 蹋(糟蹋) ◆生字谜语示例: 昆明池畔。(打一字)(谜底:混) 心上有自己,却无同伙人。(打一字)(谜底:熄) (2) 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工:项(项目) 功(成功) 攻(进攻) 巧(巧妙) 火:熄(熄灭) 烁(闪烁) 炫(炫耀) 烽(烽火) 页:颂(传颂) 顶(顶头) 顺(顺利) 顿(停顿) ◆修饰词归类: 动词:露出大窟窿 裂开深沟 燃起神火 喷涌洪水 形容词:快乐幸福的生活 艰难的工作 粘稠的石浆 五色的云霞 ◆近、反义词归类: 近义词:创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