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台中学2023级高二上期期末适应性考试思想政治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6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描绘大自然的诗句,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惊奇和敬畏、使人们不由自主地震撼于我们头顶的星空:“世界是什么?人又是什么?”人们在对这些问题的思索中渐渐形成了对世界总的看法。“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 A.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B.哲学产生于人们主观需要和好奇 C.哲学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大自然 D.哲学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2.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认为“世界是理念的影子”。下列能体现这两种观点对立的是() ①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②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一切由此派生 ③人病则忧惧,忧惧見鬼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④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尔雅》是由汉初学者编纂的一部术语词典,阐释了4300余个术语的内涵,涉及天文、地理、日常、社会、人事、学习和习俗等,依据其所释名物可以推求古代生活的风貌。由此可知() ①时代的进步推动术语研究发展 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③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面貌 ④术语学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昆明COP15大会开展了“碳中和”行动,实施绿色文通、绿色住宿、绿色会场、绿色宣传等一系列减排行动,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整个会议的筹备、举办全过程,并通过新建碳汇林等方式来抵消本次会议产生的温室气体,达到相对“零排放”。这告诉我们() ①要着眼于事物的局部,使每个排放者完成自己的目标 ②既要尊重联系的客观性,又要善于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用综合的思想方式认识事物,统筹考虑实现最佳效果 ④要坚持系统优化方法,使各要素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2024年4月15日,“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顺利返航。中国考察队员克服南极艰苦环境的挑战,建设了中国南极泰岭站,点亮了中国新坐标。40年来,我国一批又一批考察队员奋战冰雪,书写我国极地科技创新的新篇章。这表明()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 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③科学实验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事物在质变到量变再到新质变的循环中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4年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国务院组织法。明确了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加了国务院健全行政决策制度体系、健全行政监督制度等依法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的制度措施。修订国务院组织法的哲学依据是() ①改革是提高国务院治理效能的根本动力 ②为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③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应 ④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沈阳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在历史上,杜重远先生肇新窑业曾经代表了中国陶瓷的顶级水平。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惠工广场附近的肇新窑业公司办公楼旧址,被改造成为肇新窑业博物馆和杜重远生平陈列馆,2022年免费向市民开放,同时推出了一系列艺术惠民活动,包括艺术进校园、普惠制教育活动等,材料说明() ①以新的技术手段激活文化遗存能够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②推动文化产品与当地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