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29632

九下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课件(共30张ppt)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2次 大小:20515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九下,ppt,30张,课件,阅读,作品
  • cover
(课件网) 第 三 单 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导入新课 《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教 学 目 标: 1、了解有关吴敬梓的文学常识; 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 3、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4、学习小说大胆夸张,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5、深刻领会八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 创作背景 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人,后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作者塑造了一群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人的形象,讽刺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达了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内容主题】 【人物评价】 一、通过三类否定性的人物形象,全面批判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功名富贵观念 (一)第一类:儒生形象 1.腐儒 周进、范进:是热衷功名、利禄熏心的腐儒。他们老实平庸,怯懦猥琐,思想麻木,一生受科举制度的毒害和摧残。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号啕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科举既然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富贵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于是无数的封建文人,孜孜不倦地钻研八股文,其中最虔诚的八股制艺信徒当属马静和鲁编修了。 2.迂儒 马二先生、王玉辉:是虔诚相信八股举业和封建礼教的迂儒,他们既是封建思想的传播者,更是受害者。 王玉辉:是个六十多岁的“迂拙的人”,做了“三十多年的秀才”但依然功名不就。家中既无恒产,子女又多,生活极端“清贫”,可是却立定志向,要撰写礼书、字书、乡约,以“嘉惠来学”。他解释自己所著礼书是讲“事亲之礼,敬长之礼”,乡约是“添些仪制,劝醒愚民”。当他的“三姑娘”要绝食殉夫时,他不仅不劝阻,反而诚心诚意地鼓励女儿绝食殉夫,认为这是“青史留名的好事”。结果女儿真的殉夫后,他的精神又落入了痛苦的深渊。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